在咱们的日常生活里,海鲜那可是餐桌上的常客。亲朋好友相聚,来一盘鲜香肥美的海虹,或是一条烤得滋滋冒油的鱼,欢声笑语中,尽享美食带来的愉悦。可您知道吗,有些看似美味的海鲜,背后却可能藏着健康隐患。就拿这鱼来说,有 4 种鱼,正悄然被列入 “致癌名单”,要是吃多了,真有可能给身体招来大麻烦,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个究竟。
春末海虹,美味背后藏隐忧
每到 4 - 5 月份,海鲜市场里的海虹,那可是备受青睐。经过漫长冬季的 “积蓄”,此时的海虹,肉质鲜嫩得仿佛能掐出水来,一口咬下去,满满的都是大海的味道。可最近,却有传言在悄悄流传,说海虹有毒,不能吃,这可让不少海鲜爱好者们慌了神。回想起这些年,关于海鲜重金属超标之类的传言,大家心里难免犯嘀咕,这海虹,到底还能不能放心吃?
可能有些朋友不太熟悉海虹,其实它还有两个名字,贻贝或者青口贝。海虹可是营养界的 “宝藏”,是低脂高蛋白的优质食材。它不仅富含对身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钙、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被人们赞誉为 “海中鸡蛋”。按道理说,这么营养丰富的食材,怎么会和 “有毒” 扯上关系呢?
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海洋生物质量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刘慧慧,曾公开解释过这个问题。原来,春季是海虹的繁殖期,这个时候,海虹大量繁殖,产量高,肉质也更加鲜美。而所谓海虹有毒的说法,其实海虹本身并没有毒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猜测,和贝类独特的滤食性有关。
春季,恰恰也是赤潮的高发期。赤潮里,往往携带着具有麻痹性、神经性或者记忆性的贝类毒素。贝类在摄食过程中,虽然自身可以对这些毒素产生免疫,但毒素却会在它们体内不断积累。所以说,海虹有没有毒,关键得看它生长的养殖海域有没有发生赤潮。相关调查监测显示,每年贝类的含毒量,会在 4、5 月份达到峰值,而这个时候,也正是海虹中毒事件的高发期。
就拿 2023 年来说,国家卫生健康委针对高发地区,专门发布了提醒,让大家预防贝类海鲜麻痹性中毒的风险。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也发出了相关预警,发现北方沿海地区,随着气温升高,海虹体内的麻痹性毒素,竟然超出了标准要求的 2 倍以上。人要是吃了这样的海虹,可就危险了。一旦食用贝类导致麻痹性中毒,在很短的时间内,人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先是口舌变得麻木,接着手脚也会有麻痹感,还可能伴有发热、皮疹,严重的甚至会呼吸困难,头晕得厉害。要是大量食用,还可能因为窒息而危及生命。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贝类毒素,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特效解药。一旦中毒严重,只能依靠呼吸机、供氧等生命支持手段,慢慢等待身体将毒素代谢出去。
预防贝类毒素中毒有妙招
面对贝类毒素的威胁,难道我们就只能 “望海虹兴叹” 了吗?其实也不用过于担心,虽然医学上对这类贝类毒素中毒,暂时还没有有效的解毒方法,但国际上很多国家和组织,都对贝类水产品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还制定了安全的 PSP 限量标准,基本定在 80μg STX eq /100g。所以,只要是正规渠道购买的海产品,一般还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当然,想要吃得更安心,在食用贝类的时候,掌握一些小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
关注渔政部门公告
前面咱们说过,贝类毒素的主要源头就是赤潮。而渔政部门,就像海洋的 “守护者”,时刻监测着海洋环境。一旦监测到赤潮风险,他们会及时发出预警。所以,咱们平时要多留意本地渔政部门发布的预警公告。比如,看到公告说近期海域有赤潮风险,那就先别吃海虹这类贝类海鲜了,这样就能有效避免食用到含有毒素的贝类。
食用前去内脏
贝类的毒性,通常喜欢 “藏” 在消化腺、裙边、鳃部、性腺等部位。所以,在准备食用贝类之前,花点时间,把这些部位去掉。就像给贝类来个 “大扫除”,把可能藏有毒素的地方清理干净,这样就能大大减少毒素对我们身体的影响,降低中毒风险。
不建议喝汤
痹性贝毒有个特点,它水溶性很高。要是煮贝类海鲜汤,毒素很可能就跑到汤里去了。而且,贝类本身就是高嘌呤食物,煮出来的海鲜汤,嘌呤含量更是高得吓人。喝了这样的汤,很容易让体内尿酸水平异常,给身体带来新的健康问题。所以,为了健康着想,煮贝类海鲜的汤,还是别喝了 。
4 种鱼,贪吃小心致癌
说完了海虹,咱们再把目光转向鱼。鱼,作为餐桌上常见的海鲜单品,一直以来都深受大家喜爱。可最近,有个说法在网上流传,说经常吃鱼会增加患癌风险,这可让不少 “爱鱼人士” 心里一紧。2023 年,《国家癌症中心杂志》发布了一项研究,通过对 8.8 万数据样本的分析,发现频繁吃鱼和患癌风险之间,似乎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不过,大家先别着急恐慌,仔细研究这个报告就会发现,增加患癌风险的,不一定是鱼本身,很可能是我们吃鱼的方式出了问题。尤其是下面这 4 种鱼,真得少吃为妙。
腌制咸鱼:亚硝酸盐的 “隐藏陷阱”
长期腌制的咸鱼,那独特的咸香味道,让很多人欲罢不能。但您知道吗,这种咸鱼里,可能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身,虽然不会直接致癌,可一旦被人体吃进肚子里,就会和蛋白质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叫亚硝胺的物质。而亚硝胺,可是被科学界确认的高危致癌物。想象一下,每吃一口腌制咸鱼,就可能在身体里埋下一颗 “健康炸弹”,这可太让人担忧了。
高温烤鱼:营养流失与致癌物 “齐飞”
烤鱼,那外焦里嫩的口感,香气四溢的味道,是不少人的心头好。但您有所不知,鱼类虽然本身营养价值很高,可一旦经过过高温度的烤制,就会发生一些不好的变化。当加热温度达到 100℃时,鱼肉里就可能生成丙烯酰胺,这种物质会增加神经中毒的风险。要是温度继续升高,达到 200℃,还会持续生成 1 类致癌物质杂环胺。而当温度飙升到 300℃,鱼肉中的脂肪会出现热裂解,产生高危致癌物苯并芘。所以,吃高温烤鱼的时候,可得悠着点,别让美味变成了健康的 “杀手”。
甲醛鱼:不法商家的 “黑暗料理”
在市场上,总有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让食材保鲜,增加食品的色泽,延长保质期,竟然往鱼肉里添加甲醛。这甲醛鱼,看着可能白白嫩嫩、个头肥大,可吃进身体里,危害极大。人体吃了含有甲醛的鱼肉,可能会出现各种过敏反应。要是长期大量摄入,白血病的发病风险也会大大增加。那怎么辨别是不是甲醛鱼呢?大家在选购鱼的时候,多留个心眼。如果鱼肉看起来异常苍白,个头大得不太正常,而且质地很脆,一捏就碎,那可得小心了,它很可能就是甲醛鱼。
生鱼片:寄生虫卵的 “温床”
生鱼片,以其鲜嫩的口感,在一些美食爱好者中很受欢迎。但您知道吗,生鱼片中,可能隐藏着寄生虫卵。一旦人体摄入过多,这些寄生虫卵就可能在体内 “安家落户”,引发感染。要是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就可能导致肝胆等器官出现器质性病变,严重的,甚至可能诱发相关癌症。所以,喜欢吃生鱼片的朋友,可得注意了,为了健康,还是尽量少吃 。
当您走进海鲜市场,面对琳琅满目的鱼类时,不妨多留个心眼,避开这 4 种潜在风险较高的鱼 。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