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小朋友走进华大集美附校体验小学生活。
幼儿园大班小朋友走进小学校园,开启小学“初体验”。
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4月5日讯(记者 梁静/文 通讯员 陈美真/图)春临鹭岛,幼小衔接的“旺季”也如期而至。连日来,厦门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们纷纷组团走进小学校园,开启小学“初体验”,各小学与幼儿园的双向互动也越发频繁。
“幼升小”如同一个关键渡口,承载着孩子们从幼儿到儿童的角色转变。然而,科学的幼小衔接究竟该怎么做,却困扰着许多准小学生家长。
“报班提前学”“在家自己教”就是在有效衔接?就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公办小学教师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从课堂一线的反馈看,提前抢跑的弊端会在孩子正式进入小学后逐渐显现出来,这些“后遗症”不容忽视,被焦虑裹挟的家长更要把眼光放长远。
贯通衔接
各小学和幼儿园开展双向联动
幼小衔接如何实现情感与能力的连贯性?比如感恩课程,以雷锋精神为载体,中班幼儿可以在故事中感受温暖,大班儿童可以通过游戏体验助人乐趣,一年级学生则在思辨中内化责任担当……
近日,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开展了一场幼小衔接教育共同体研讨活动,前埔南区小学、华侨幼儿园和第一幼儿园(前埔分园)的老师分别带来三节课例,探讨幼小衔接如何以情感为底色、以能力为笔墨,帮助儿童实现从“被呵护”到“主动担当”的软着陆。与会老师认为,在能力培养上,从观察记录、逻辑排序到语言表达与辩证思考,层层递进,能为儿童搭建起社会性发展的阶梯;在学习方式上,探索幼儿园的游戏化情境与小学的学科化的自然交融,通过角色扮演、字源探究、小组辩论等多元形式,可以让“感恩”从抽象概念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实践。
这是小学与幼儿园双向联动,贯通衔接的鲜活案例。再比如,近期民立幼儿园携手厦门市实验幼儿园、松柏第二幼儿园等6所幼儿园将志愿服务劳动与幼小衔接相结合,探索搭建孩子们走向小学和社会的桥梁。与此同时,厦门五缘实验学校、华侨大学集美附属学校、乌石浦小学、翔安区和风小学等岛内外小学校园都迎来了一批批幼儿园大班萌娃。他们来到宽阔的小学操场,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升国旗、做早操;跟随小学老师的步伐,认识了小学校园的各个角落;还坐进小学教室,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小学生。
关于幼小衔接,小学和幼儿园在做的,从来都不是提前教授小学知识。
调整心态
焦虑会人传人 需警惕无效衔接
“对于每届毕业班,我们都会专门开家长会,邀请片内小学的资深老师来给家长们讲幼小衔接。”思明区一所公办幼儿园负责人说,“有专家的主题讲座,也有往届家长的经验分享,细到连书包的尺寸、水壶的选购都有涉及,还组织孩子们到小学参观体验,目的就是为了缓解家长的焦虑,科普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但就算如此,家长到校外给孩子报衔接班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一位幼儿园园长无奈表示:“因为园内没教拼音,没教计算,我们还曾接到家长的投诉。”
在这位园长看来,“报班提前学”相当于在做无效衔接,既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也不符合整体的教学规律。幼儿园不教拼音没教计算,并不代表没在做衔接。幼儿园一直在用符合幼儿成长规律的方法,将小学入学准备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入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中。比如将识字嵌入绘本阅读,将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日常学习里。
由于外在环境、教育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等因素的不同,注定了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存在质的差异。该园长认为,孩子需要做好心理品质、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准备,来适应完全不同的小学生活。而家长也需要做好过渡期间的准备:警惕焦虑心理的“人传人”现象,调整好心态、调整好教育方法,帮助孩子以良好的状态迎接小学生活。
“不抢跑不会输在起跑线上。科学的衔接是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绝非提前学会26个拼音字母和几位数的加减法。”
提前抢跑
课堂失去新意 会影响听课习惯
“拼音不重要吗?当然重要。只不过,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并不重要。”根据教育部的部署要求,厦门所有学校的一年级都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所有教师都不能赶超教学进度,也禁止拔高教学要求和评价。为了让幼小衔接更顺畅,近几年,厦门许多小学一年级还主动降低了教学难度。
也就是说,新生入学后,教师不会以部分孩子可能掌握的知识水平作为教学起点,而是结合全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开展教学。采访中,每位一线老师的答复都是:无论班上孩子有没有提前学习过拼音、计算,教学进度都不会受到影响。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孩子因适应不了小学学习生活而提前“抢跑”。
更重要的是,抢跑带来的“后遗症”,是校门之外的家长难以提前察觉的。
“比如最简单的韵母o,有些上过衔接班的孩子会念成‘欧’。”“‘王’‘里’‘火’等字的笔画笔顺,一些衔接班也经常教错。”在厦门市属校拥有30余年教学经验的语文学科王老师说,这些都还好纠正,最该引起重视的是,“上小学前提前学过拼音的孩子,大概有一半在课堂上的专注力不够,因为老师课上讲的内容他们都已经学过,自己感觉全都会了,课堂对他们来说早已失去了该有的新意。而上课不专心听讲的习惯一旦养成,会影响孩子一生”。
王老师说,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孩子成绩好不好,主要取决于学习习惯和课堂专注度。虽然提前抢跑的孩子在刚开始时成绩不错,但随着年级的上升,优势很快就会消失,特别是到了小学中段,容易显得后劲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习惯的差别。实际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都很简单,这些内容其实更像一个载体,最终目的是通过载体培养孩子学会如何听课、如何学习。
该做些什么?
帮助孩子阅读识字 提升自信心和专注力
若不提前学小学知识,幼小衔接该做些什么?阅读,几乎是每所小学和幼儿园进行幼小衔接时,都在强调的重点。一线老师观察发现,识字量大的孩子进入一年级后,课堂表现明显更自信,学习也相对轻松一些。需注意,识字方法很重要。采访中,老师们并不支持家长用识字卡或校外衔接班那种刻意刻板的教学方式来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因为枯燥的识字方法容易损害孩子的识字兴趣。
湖明小学老师倡导通过绘本阅读让孩子轻松识字,建议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每天安排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帮助孩子积累识字量。老师们反馈,爱阅读的学生,他们的观察力、专注力、思考力、意志力也都普遍较好。生活中,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借逛街、看站牌、识广告语等小细节,引导、鼓励孩子认字。
校内老师建议,大班下学期,鉴于孩子手部小肌肉尚未发育完善,可以让孩子适度进行控笔描红练习,这有助于他们下笔更稳、握笔更有力。但一定要注意规范孩子的握笔姿势,一旦握笔错误,纠正起来很困难。而关于加减计算,由于其中涉及算理,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会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家长自己教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所以家长无需过早介入,待孩子入学后,由老师进行系统引导即可。如果孩子对数学表现出浓厚兴趣,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适时进行启蒙,例如一起数台阶、数车辆、做倒计时等互动。
实际上,那些完全没有提前学习拼音和加减法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也不会明显感到学习吃力。厦门的小学课堂会借助多媒体或各种学具,帮助孩子更直观、具象地理解知识。对于未经过机械做题训练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反而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激发。
来源: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