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瞭望 | 揭秘东亚地区最早“准现代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7:20:00    

“华龙洞出土的呈现这么丰富现代人面部特征的古人类化石,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以往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记录中,尚未有过同样发现。”

在2024年的考古发掘中,不仅新发现了古人类化石,还出土了精致的石制器以及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骼碎片,以及大熊猫、剑齿象等9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

华龙洞对揭示现代人在东亚大陆的出现过程、解答现代人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中国百万年人类史,华龙洞遗址将持续提供有力实证。”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诺 刘美子 何晓

人类从何而来?

古猿进化为直立人,直立人进化为古老型智人,古老型智人进化成今天的人类——现代智人。学术界认为非洲是“人类摇篮”,支持这一说法的观点认为,东亚的直立人没有留下直接后代,而非洲的海德堡人和尼安德特人则在晚期成为现代智人的祖先。

随着华龙洞遗址的发掘,这个问题有了新答案。

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的尧渡镇汪村村,群山环抱中的华龙洞遗址,中国科学家发现东亚地区向现代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

何以认祖于此?30万年前的他们什么样?

最新一次发掘中,华龙洞遗址出土了11件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我国首次发现的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这对于探讨当时人类行走的方式以及身高,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将揭秘更多答案。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华龙洞遗址,揭秘东亚地区最早“准现代人”。

修葺一新的安徽华龙洞古人类遗址(2024 年 12 月 2 日摄) 韩磊摄

“她”与现代人相似

走进满目葱郁的梅源山南麓,一个中式屋顶的钢结构大棚映入眼帘,棚下数米深的大坑内部,华龙洞6号人类头骨化石模型装在透明盒子里,无声地诉说着一段往事。

1988年,当地村民在此地修建羊圈时发现大量碎骨化石。200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里进行首次发掘。经过田野调查,考古专家先后发现了古人类牙齿、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古人类制作的石器。他们推测这里曾经是一个洞穴,将该地点命名为华龙洞,“华”寓意中国,“龙”寓意祖先。

201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化和旅游局等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进行了多次系统发掘。

6号人类头骨化石是在2015年的一次发掘中重见天日的。“现在,大家可以在发掘现场看到一个洞口。以前这个地方是一块巨大的石头,能站20个人左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回忆,在这块巨石之下发现了这个宝贵的人类头骨化石。

现在,在距离发掘现场1公里左右的华龙洞遗址陈列馆里,这个古人类头骨化石复制品安静地放在展柜里供游客参观。黄色的胶结物包裹着头骨,暴露出来几乎完整的眼眶、大部分额骨和部分面骨。

2021年,科研工作者对头骨面貌进行了复原,显示出一个年轻的、与现代人相似的个体面容。“我们从牙齿的萌发顺序,可以判断这个个体年龄在13岁左右;从颅骨明显的额结节推测,这个个体是一个女性。其脑容量大约1150毫升,头骨的体质特征处于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面部和下颌部已经开始向智人演化:面部扁平、眼眶较高、头骨纤细化,出现了现代智人标志性特征——下巴的雏形。”吴秀杰说,他们称她为“东至姑娘”。

从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到“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构成了一条从百万年前至一万年前的中国乃至东亚大陆古人类的漫长演化脉络。在这条脉络中,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安徽,以和县直立人、东至人、巢湖银山智人等为代表的古人类化石遗存陆续发现,为我们勾勒出真实存在过的人类家园。“华龙洞出土的呈现这么丰富现代人面部特征的古人类化石,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以往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记录中,尚未有过同样发现。”吴秀杰说,这说明东亚地区人类从古老形态向现代形态的演化过渡,30万年前已经在华龙洞率先发生,比以往认识提早了8万至10万年,在这条脉络上添了一个重要标记。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董哲说,对最新发掘出土的11件古人类化石研究发现,无论头骨还是肢骨、牙齿,都和现代人比较像,“这在同时期其他古人类遗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上很少见到”。

“他们”还原古人类生活场景

在2024年的考古发掘中,不仅新发现了古人类化石,还出土了精致的石制器以及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骼碎片,以及大熊猫、剑齿象等9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发掘成果显示,当年华龙洞附近很“热闹”。

科研人员迄今在华龙洞遗址发现了约20个个体组成的古人类群体,“说明有老有少20多口人的大家族生活在此。”吴秀杰说,在遗址的一处地方,他们发现了一层层堆积的动物化石,“我们推测这是他们当时的餐厅”。

根据发掘情况,当时的人类捕食的主要对象还是食草类(动物),比如说大额牛、鹿类等,同时发现了大量的乌龟化石,龟壳上面有很多切割、砍砸的痕迹,科研人员猜测因为此地离长江比较近,当时的人类有捕食乌龟的习性。结合大型肉食动物骨骼碎片上人工切割砍砸的痕迹,可以推测当时的华龙洞人也具备了集体狩猎大型肉食动物的能力。“他们已经可以使用比较精致的石器工具加工处理肉食,并把肉食资源分得很细,进一步提高利用效率。”董哲说。

一幅远古生活图景就此拉开:30万年前,一群古人类生活于洞穴,他们有男有女、有青壮年有儿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石为器猎食动物。人类或迁移或进化,而动物残骸、石器工具和人类遗骨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被这方水土留存了下来。

都说好山好水好生活,古人类也不例外。华龙洞遗址毗邻长江,位于梅源山南麓,周边呈现低山—丘陵—湖泊—平原地貌景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介绍,遗址距离发现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的和县、巢县和南京汤山等都很近,说明当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适宜、物种丰饶,适宜人类生存、繁衍。

“华龙洞可能是由一处古老洞穴坍塌而成,目前还保存丰富的含化石地层堆积。”吴秀杰说,他们在附近又发现多处化石点,有望发现更多人类活动的证据。

期待未来更多“相遇”

2024年12月,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在东至县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专家学者、国内相关领域科研专家及学者共同探讨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规律。与会专家确认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发现的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华龙洞人类化石为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材料。”日本东京大学博物馆教授海部阳介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认为,华龙洞对揭示现代人在东亚大陆的出现过程、解答现代人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中国百万年人类史,华龙洞遗址将持续提供有力实证。”

“我们正在抓紧对出土化石进行多学科研究,并逐步扩大发掘范围。”吴秀杰说,他们将进一步推进华龙洞1号化石点的考古发掘工作,计划对化石点北侧和西侧区域展开发掘,发掘面积达85平方米。同时,开展遗址保护区域的考古调查,并对2024年出土的胶结物进行清理和修复。

华龙洞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也在同步推进。

2021年,东至县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华龙洞遗址科研科普基地,目前初步完成了华龙洞古人类科普中心建设。

2024年启动进行的“华龙洞遗址本体保护项目”和“华龙洞遗址陈列馆”项目已正式完工。

漫步华龙洞遗址现场,如同置身于古人类主题公园。大棚旁的草坪上,放置着硕大的东方剑齿象、巴氏大熊猫等远古动物雕塑以及古人类围猎动物的铜像,栩栩如生地还原着30万年前的样貌。

新建的陈列馆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展示了在华龙洞遗址出土的包括“东至姑娘”在内的古人类化石、石器、骨器及大量的动物化石。陈列馆利用3D等科技手段展示化石的复原过程,构建具有专业延伸性的交互体验空间。

陈列馆迎来四面八方的游客。远古洞穴的外观,给人扑面而来的神秘感。“石破天惊华龙洞:走进30万年前古人类的家园”,门口“石壁”上的标语直奔主题,让人仿佛瞬间进入远古人类世界。馆内围绕华龙洞的秘密、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华龙洞人生活方式、遗址保护利用等主题,设置了四个单元,生动展现了华龙洞遗址的“前世今生”及科学价值。

“以学生团为主的研学游日益火爆,最大日接待量超过了1000人次。”华龙洞古人类遗址景区负责人王祺说,通过考古游、研学游等方式,更多游客近距离感受到百万年人类史的魅力。

东至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甘亚磊告诉记者,今年东至县把研学旅游“串点成线”,着力打造包括“华龙洞古人类遗址”考古研学和“星空之城”科普研学在内的研学主题元素和主题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