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媛
近日,30岁的高女士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她在单位体检中,肿瘤标志物筛查报告中CEA(癌胚抗原)显示异常,以为患上癌症的她彻夜难眠。第二天一早,高女士又去医院重新检查,却发现这次CEA指标回归正常。高女士心中纠结:为什么才差一天,肿瘤指标的结果出现不同?到底哪一次结果才是准确的呢?需不需要再次化验?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医学中心主任刘华进行了专业解答。
肿瘤标志物:肿瘤细胞的“指纹”痕迹
近年来,人们的防癌意识逐渐增强。在各种体检套餐中,大家越来越多接触到“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糖类抗原”等肿瘤标志物检查项目,许多人依靠肿瘤标志物检查的结果,判断自己患癌的风险。不少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烦恼:手拿体检报告,当发现肿瘤标志物的指标高出了参考值,就异常慌张。到底什么是肿瘤标志物呢?
“肿瘤标志物听起来专业,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它就像肿瘤细胞在人体内活动时留下的‘指纹’或‘信号灯’。”刘华介绍,肿瘤标志物主要是肿瘤细胞本身产生,或者由人体因肿瘤存在而反应性释放的一类物质,比如某些蛋白质、糖类或激素。它们可以通过血液、尿液或组织检测到,就像抽烟的人身上可能留下烟味一样,肿瘤细胞在生长时也会在体内留下特殊的标记。
肿瘤标志物在医学中有三个重要作用:第一是“预警信号”,某些标志物升高可能提示肿瘤存在的可能性。比如AFP(甲胎蛋白)升高可能与肝癌相关,CA125(糖类抗原类)可能与卵巢癌相关。
第二是“治疗助手”,治疗过程中,标志物水平的变化能帮助医生判断治疗效果。比如化疗后标志物下降,可能说明治疗有效。
第三是“复查哨兵”,治疗后定期检测标志物,可以监控肿瘤是否复发,像“雷达”一样提前发现异常。
一天内肿瘤标志物“变脸”,为何?
肿瘤标志物指标升高,是否意味着患上了癌症?刘华解释,肿瘤标志物在预警的作用中只是线索,帮助人群更早发现疾病、更精准地管理疾病,但它不是“终极裁判”。
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是得了癌症,引起肿瘤标志物阳性的因素很多,如良性肿瘤、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有囊肿、服用滋补品等因素,均会使某些指标增高。像急慢性肝炎、酒精滥用等导致肝脏损伤的患者检测AFP时也会高,甚至有些健康人的肿瘤标志物也会偶尔升高。像高女士这种一天内结果波动的情况,可能是因样本差异或检测误差或生理状态变化导致的“假警报”。
一般来讲,如果肿瘤标志物只是一次轻度升高或每次检查的结果都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通常不需过于担心,若数值动态持续升高则需引起重视。
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四种误判情况:第一种是灵敏度不足导致的 “漏网之鱼”:早期肿瘤、瘤体较小时检出率相对低,具有假阴性的情况;某些肿瘤类型(如肉瘤)缺乏特异性标志物。
第二种是特异性有限引发的 “假警报”:炎症、感染等良性疾病可导致某些标志物升高;器官功能异常(如肾功能不全)影响代谢清除;生理状态(妊娠、月经)引起波动。
第三种是动态变化造成的 “监测盲区”:治疗后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可能改变;标志物分泌模式会发生演变,原标志物可能不再反映病情。
第四种是技术方法带来的 “标准困境”:不同检测系统结果会有差异;缺乏国际统一的临界值标准;样本处理过程可能影响结果。
相反,如果指标处于正常范围,也不能完全排除患癌的可能性。“这就像我们不能因为烟雾报警器没响,就断定房间里一定没有着火一样。”
刘华提醒,很多肿瘤标志物在癌症早期的阳性率并不高,而且临床中不少确诊的癌症患者,肿瘤标志物可能处于正常范围。
根据临床经验,以下五种情况即使标志物正常也需重视:
一、持续存在的症状:如不明原因消瘦;进行性加重的疼痛;久治不愈的咳嗽、声嘶;异常出血(咯血、便血等)。
二、高危人群筛查:有家族遗传史(如BRCA基因突变);长期吸烟、酗酒、致癌物接触史;慢性肝炎、HPV感染等癌前病变 。
三、影像学异常:B超或CT发现不明肿块;乳腺钼靶显示微钙化;胃肠镜发现可疑溃疡。
四、年龄相关风险:如绝经后阴道出血,警惕子宫内膜癌。
五、其他实验室检测结果异常:如不明原因贫血。
不同人群如何选择肿瘤标志物检测
刘华介绍,在肿瘤诊断中,单一检查手段就像盲人摸象,只有多学科、多维度联合评估,才能看清“全貌”。作为临床医生,通常采用“三步走”策略:肿瘤标志物(初筛)、影像检查(定位)、病理活检(定性)。
对于普通人群,在什么年龄段、什么情况下,适合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40岁以下健康人群,通常不建议常规检测,但如果直系亲属有早发肿瘤史,如父母50岁前患癌、已知携带遗传性肿瘤基因突变、长期接触致癌物质(如放射线、化工原料)等,建议进行检测。
40至60岁人群,建议根据风险因素选择性检测。例如,吸烟20年以上者:CEA+NSE等肺癌相关标志物;慢性乙肝携带者:AFP等肝癌相关标志物;长期胃病患者:CEA+CA199等胃癌相关标志物。
60岁以上人群,可考虑纳入年度体检。如果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患者应先排除假阳性的可能。检查是否在正规医疗机构检测,确认检测前是否遵守注意事项(如空腹、避开月经期等),身体是否处于炎症感染,如肝硬化可致AFP升高,胰腺炎可致CA199(糖类抗原类)升高等。
结果出现异常,建议1个月后复查,排除一过性升高,重点关注变化趋势,而非单次数值。若持续性增高,可考虑进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做病理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