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庆瞭望|不止“二姐”,每个人都有追求诗意的权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8:25: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周宝琴

“这是雪吗?这不是雪,这是老天爷撒的糖霜盐,这是麦苗打滚撒的欢儿,这是老把式笑纹里淌出的农谚。”

近日,山东53岁的“沂蒙二姐”吕玉霞因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土味诗歌”走红,引发网友们的热情关注。有人赞她“朴实无华却出口成章”,有网友“劝”她“您别写了,再写就该进课文了”!

其实不止“二姐”,近年来,“外卖诗人”王计兵、“矿工诗人”陈年喜、“牧羊诗人”李松山,再到更早的现象级草根诗人余秀华等,他们都曾用最质朴的诗意打动无数人。

“二姐”们的爆火出圈,实质是大众精神需求的镜像投射。它提醒着我们,在凡人微光的诗意里,往往绽放着最美的生命张力。

我们为什么会被“二姐”们吸引与打动?

身份反差带来的惊喜。舆论场向来偏爱“反差叙事”。无论是外卖员、矿工,还是牧羊人、普通农村妇女,他们和诗人之间,似乎都横亘着难以逾越的沟壑,但“二姐”们却用情感真挚的诗句感染着大众的内心,职业与才华的强烈反差打破了人们对于社会标签的浅表设想。

他们都在证明——生命的丰沛永远超出职业标签的容量。每个平凡人都孕育着不平凡的灵魂,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奔腾着江河。

真实自有千钧之力。劳者歌其事,普通人的诗歌往往更贴近真实情感。“二姐”们摒弃了华丽的辞藻,直接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从陈年喜的“活着就是冲天一喊”到王计兵的“用双脚锤击大地”,这种直白表达,让人感受到在汗水中结晶的朴素美学。当诗歌不再囿于文字的雕琢,而是与创作者的血肉筋骨、与土地上的劳作光影、与命运中的坚韧叹息融为一体时,便挥洒了最动人的诗意。

打动人心的,更是充满生命力的人。让“二姐”们出圈爆火的并不只是文字本身,他们在社交平台和诗歌中所呈现出的真实生活场景、丰富的个人经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共同构成了诗的要素。

2002年,一个普通农村女性刘小样在央视《半边天》栏目中吐露出一句“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这句质朴的话语如同惊雷,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刘小样的故事同样印证了——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不甘屈服于生活的灵魂里。

山东蒙阴县,“沂蒙二姐”吕玉霞坐在田间。记者 崔涛 摄/上游新闻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时常用“丧”“负能量”“emo(伤感)”等词汇来描述自己的精神状态,总是渴求“情绪价值”“多巴胺”来治愈我们,而“二姐”们充满诗意的丰沛灵魂,恰似一道光,可以短暂地将我们从生活的重压中抽离出来。

闪闪发光的“二姐”们,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信息时代,让普通人的诗意被看见。当“二姐”们的“田间诗歌”凭借高完播率冲破算法屏障,当大众审美的“点赞权”越过传统期刊编辑的选择权,我们不难发现,移动互联网时代,普通人内心波澜壮阔的诗意更容易被看见。

“我,我们,沉浮于这片网络,打捞着自己内心的碎片,然后小心翼翼地捧出来,和每一个屏幕后面的人滴血认亲。”诗人张二棍在描述其诗歌与陌生网络读者的关系时这样说道。在这个人人都有机会出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要捧出一颗赤诚之心,诗歌就会让我们与更多陌生的美好连接。

诗歌并不只在远方,还藏在生活的褶皱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长期以来,诗意似乎总和远方绑定。然而真正的诗意,并非只存于对远方的眺望与奔赴之中,更在于对生活的体察与深潜。

无论是余秀华的“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或是老井的“八百米地心深处/有一些光明的词汇走动/像孔雀,衔来夕阳”,都无不提醒着我们,诗歌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蛰伏在生活的肌理之中。

相信只要像“二姐”们一样,保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及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得自在舒展,在大地诗意地栖居。

“外卖诗人”王计兵登上春晚舞台。/2025年春晚现场画面

“二姐”们之所以让人喜爱与关注,往往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蓬勃的生命力、对生活的赤诚热爱。在复杂琐碎的生活中,我们应怎样像他们一样,找到属于生命的诗意与美感?

跟随前人的脚步,去追寻诗意。诗歌并不是没有用的风花雪月,其实,我们经历的迷茫、心碎、爱而不得、壮志难酬等,早已在古今中外的许多诗歌和文学作品里被细腻描绘过。诗歌总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慰藉,正如余秀华所说的那样,当我在人间摇摇晃晃走动时,诗歌就是一根拐杖。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在唐朝也思考过时间的无垠;“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或许最懂天人永隔的剜心之痛;“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笔下的句子,或许也述说着你心中的相思……

虽然与诗人们不能有幸相逢于世,但并不妨碍他们留下的诗篇给我们带来感动与安慰,不妨碍他们的诗歌让我们变得充实而有光辉。

走进生活与自然,去发现诗意。当时间过去,我们能够留下的,不过是对日子的感受。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在细碎的光影与褶皱中去感受那些诗意般的美好与温暖,唯有这样,等到老去,才会觉得我们并没有辜负岁月的馈赠,真正体会到人间值得。

从日出月落到冬天的雪人,从楼下包子店蒸笼里冒出的腾腾热气,到被小孩们吹远又捡回的红色塑料袋,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到寻常巷陌的烟火气,只要用心感受,都藏着可以疗愈我们的深情与温柔。

关注内心幽微,试着去创造诗意。谁可以写诗?谁可以称之为诗人?其实,诗歌面前人人平等,诗歌的载体是人人都在使用的语言,无需去刻意强调技巧或知识,只需要强烈的写诗的冲动。

正如“二姐”吕玉霞一再解释,她写的不能算诗,只是“土味风格的顺口溜”,她也只是一个喜欢文字的农人而已。“二姐”吕玉霞诗歌中的文学性到底如何?这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许多人确确实实被她身上的诗意与生命力所温暖。

另外,重要的不是写诗,而是要有一颗充满诗意的心。我们画的画、唱的歌、拍摄的照片、插的花、用心布置的房间、认真打扮的自己,在每一个生活的切片,我们都可以过得很诗意。

“腹有诗书气自华”。愿你我在平凡的生活里,都能去看、去听、去感受,去把住那些把不住的事体,构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诗意世界。

原稿点击:重庆瞭望|不止“二姐”,每个人都有追求诗意的权利-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