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乡村正是这部教科书中不可或缺的篇章。它们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是一部部生动鲜活的“史书”。夏日里,不妨放慢脚步,透过《与你乡见》栏目,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乡村故事,聆听历史的回声。
古代,茶亭素有“风雨驿站”之称,为往来行人提供歇脚、饮水之便,是古人“达则兼济天下”的朴素体现。黎冲村的绿瓦亭,正是这一传统的现代延续。
承古茶亭意,续助人温情
据黎冲《绿瓦亭记》记载,当年黎冲村道崎岖,村民往来劳作常感疲惫,该村的简氏兄弟——南洋烟草的简照南、简玉阶便仿照古茶亭形制,以绿色琉璃瓦覆顶避雨,设石凳供人休憩,还雇人每日烧水供路人饮用。
这座百年绿瓦亭,不仅延续着古代茶亭助人为乐的温情,更镌刻着兄弟俩对母亲的拳拳孝心,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小时候常听长辈说,酷暑天里,挑担的货郎、赶路的学子都会来这儿歇脚,喝口凉茶解乏。”村民陈姨回忆道。这种“举手之劳暖人心”的善举,恰是对古代茶亭精神的最好传承。如今,亭内石凳仍光洁如新,常有村民在此闲话家常,延续着那份守望相助的暖意。
念慈母教诲,寄孝行于乡
修建绿瓦亭的背后,藏着简氏兄弟对母亲的深情。兄弟俩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母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教诲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发家后,虽常年在外经商,却始终牵挂家乡与母亲。
修建绿瓦亭时,他们特意请人将母亲常念叨的“行善如流”四字刻于亭柱,既纪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也以实际行动践行孝道。
“母亲常说,富贵不忘本,能帮衬乡邻就是最大的福报。”简氏后人简先生指着亭内一幅“母训图”复刻版介绍。兄弟俩不仅修亭,更依母亲意愿在家乡兴办女校、设立义仓,将对母亲的孝化作了对乡邻的爱。
如今,绿瓦亭已成为当地“孝善文化”教育基地。常有家长带孩子来此,讲述简氏兄弟“修亭念亲恩,行善泽乡里”的故事。“原来孝顺不只是侍奉父母,更要把长辈的善念传递出去。”带着孩子参观的市民王女士深有感触。
同时,亭内已建成南洋简氏兄弟(简照南、简玉阶)纪念馆。有空的话,不妨来这里走走,在青砖绿瓦间触摸百年光阴,于石凳凉茶旁感受善念流转,让这份跨越时空的孝与爱,在驻足中浸润心灵。
文图、视频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束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