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警惕“幼态审美”背后的医美乱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16:32:00    

评论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不少女性希望利用暑假时间进行美容护理,提升个人形象。而在“幼态审美”风靡医美市场的当下,部分医美机构瞄准年轻女性和未成年人,以“打造幼态脸”进行消费诱导,其背后隐藏的是标准混乱的“诊断”和消费陷阱。

“幼态审美”看似是新兴概念,实则是医美行业旧有套路的翻新。近年来,部分医美机构为拓展客源,将“早做手术早变美”的营销策略包装成“打造幼态脸”的潮流,鼓动未成年人提前进行医美干预。这种话术与过去“18岁前割双眼皮效果更自然”“抗衰老要趁早”等宣传如出一辙,都是在利用消费者对衰老的恐惧和对美的迫切追求,制造容貌焦虑,催生医美需求。

过早进行医美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年轻的求美者对此要保持谨慎,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更要警惕。从生理层面看,未成年人骨骼和软组织尚未发育完全,过早进行面部填充、削骨等手术,可能导致术后形态失衡。以鼻部整形为例,未满18岁,鼻骨发育尚未稳定,术后易出现假体移位、感染等问题。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机构为降低成本会使用非正规材料或让无资质人员进行手术,进一步加剧手术风险。

针对“幼态审美”催生的医美乱象,前置性和常态化监管还存在短板。例如,医美机构从业人员流动性大,部分医美机构通过“游击作战”的方式规避监管,往往在发生事故或面临诉讼时才被“盯上”。此外,一些社交平台上的“软性广告”隐蔽性强,部分医美博主通过分享“变美心得”变相推广医美项目,导致监管取证困难。

遏制上述乱象,关键在于构建常态化监管体系。首先,需严管广告宣传,禁止使用“童颜针”“零恢复期”等夸大效果的表述,并要求社交平台对“软性广告”强制标注风险提示。其次,应强化跨部门协同监管,建立医美机构、从业人员、营销平台的责任共担机制,对虚假宣传、非法手术等行为实施全链条打击。再次,需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统一医美项目命名与计价规范,避免机构通过“套餐”“特价”等话术诱导消费。

“幼态审美”的盛行,折射出一些人对衰老的过度焦虑,以及对单一审美偏好的盲目追随。遏制这一趋势,既需监管部门主动作为,也需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只有构建起“预防在前、监管在中、追责在后”的完整治理体系,才能让医美普遍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正规服务,而不是暗藏风险的“美丽陷阱”。

图片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图片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图片

文 : 时本(医生)编辑:杨真宇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