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心好医声》科普直播栏目开播,健康减重话题获60余万播放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8 11:14:00    

7月25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打造的《中心好医声》健康科普直播栏目开播。首期济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董振华做客直播间,为大家讲解健康减重的奥秘,从拆解网红减重误区到解析科学减重原则,从饮食运动方案到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本次直播同步分发至百度、新浪等全网平台,吸引64.5万人次观看。

碳水化合物并非“洪水猛兽”

直播中,董振华首先聚焦网络流行的减重误区。她指出,断碳、单一饮食(如只吃水果、蔬菜或鸡胸肉)等方法看似能快速减重,实则暗藏健康风险。

“单一食物无法满足人体对所有营养元素的需求。”董振华解释,断碳会导致身体因缺乏能量而分解脂肪,酮体生成增加,存在酮症风险;而只吃蔬果会造成蛋白质缺乏,影响肌肉合成,导致骨骼肌减少。骨骼肌是糖代谢的核心器官,承担80%的糖代谢任务,其含量不足会使代谢率降低,反而不利于减重。

碳水化合物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选对”和“适量”。应选择粗粮、五色米、玉米、南瓜等优质碳水,而非完全断绝。

科学判断是否需减重,多维度评估是关键

很多人认为BMI超标就必须减重,董振华表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判断是否需要减重需结合多维度指标。

BMI:24-28为超重,28以上为肥胖,但并非唯一标准;腰围:男性超90厘米、女性超85厘米为腹型肥胖,需重点关注;肌脂比:脂肪高、骨骼肌低时,需优先增肌。

特殊人群更需区别对待:运动员体重虽大但骨骼肌含量高,无需减重;老年人减重指征较宽松,优先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干预。

“减下去又反弹,是很多人面临的困境。”董振华表示,健康减重需遵循“几个不要”和“几个要”。首先不要追求速度,每月减重6-10斤(每周0.5-1斤)为宜,过快易导致代谢降低、皮肤松弛。也不要单看体重,需关注体成分变化,如骨骼肌增加、腰围缩小;要坚持长期干预,通过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培养健康生活习惯,避免依赖短期极端方式。

减重的核心是制造“能量缺口”(每日1300-500千卡),即摄入热量少于消耗,但需保证营养均衡,而非盲目节食。

饮食与运动,减重的“左右腿”

1、饮食:211餐盘法+优质搭配

董振华推荐“211餐盘法”:餐盘一半为蔬菜,1/4为优质蛋白(如鱼、鸡胸肉等“没腿比有腿好,两条腿比四条腿好”的选择),1/4为优质碳水(粗粮、南瓜等)。每日碳水占比40%-50%,蛋白质和脂肪合理搭配,既能控制热量,又能维持代谢。

2、运动:分人群、讲实效

大体重人群:需保护关节,选择游泳、水中走路、贴墙蹲等无负重运动,从轻度强度开始,每日按10%比例递增;

小体重人群:结合有氧运动(每周5天,每天40分钟,心率达170-年龄)和抗阻训练(每周3天,隔日进行,交替训练不同肌群),避免“溜达式”无效运动。

睡眠、情绪与特殊人群,减重的“隐形变量”

董振华提到,睡眠和情绪对体重影响显著。睡眠不足(少于7小时)会导致瘦素减少、饥饿素增加,诱发暴食;情绪焦虑抑郁则可能引发“情绪饥饿型肥胖”,通过暴饮暴食缓解压力。她建议保证7-8小时睡眠,通过沟通、心理咨询调节情绪。

对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减重需警惕低血糖、体位性低血压风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调整药物或饮食。

董振华表示,减重手段需根据目标选择:生活方式干预可减体重2%-5%,代餐干预5%-10%,药物干预5%-25%,极端情况需手术。她提醒,网红减重药可能含违禁成分(如甲状腺激素),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风险。

作为医院减重中心负责人,董振华介绍,中心依托多学科(MDT)团队,涵盖内分泌科、外科、营养科、中医科等,提供全周期干预:

西医方面:精准评估代谢率,定制饮食运动方案,规范药物治疗;中医方面:辨证施治,通过代茶饮、针灸埋线、耳穴压豆等调理;特色技术:肠菌移植可改善肠道菌群,帮助调整口味、轻松减重。

董振华表示,中心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方案,“总有一款适合你”。如需咨询,可到济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预约就诊,科学减重,守护健康。

专家简介:

董振华,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济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者,济南市青年技术骨干。兼职: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委员,山东省预防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委,山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委兼秘书,山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糖尿病微循环胰岛素抵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