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券商卖方研究转型这一年:已布局了哪些大方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17:57:00    

财联社5月5日讯(记者 林坚)受费率改革的影响,卖方研究转型的路径探讨早就是业内的热点话题,尤其是2024年是卖方研究迎来转折的一年。随着2024年年报披露工作的完成,上市券商研究业务的最新进展与打法通过一系列文字描述呈现出来。

首先,券商在年报内基本提到了由于一系列政策规定相继出台,以服务公募客户为主的业务模式和以获取公募基金分仓佣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较大挑战,短期内公司业务的佣金收入规模和结构受到一定影响。

从中长期来看,随着资本市场活跃程度提高以及公募基金、保险资管公司、私募基金、银行理财子公司等各类机构投资者规模持续扩容,将有利于重塑行业生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025年是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出台以及公募佣金新规实施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也是卖方研究业务加速转型回归研究本源的一年。关于卖方研究的打法,财联社记者今年年初曾在《聚焦卖方研究(上):卖方研究洗牌这一年》《聚焦卖方研究(下):2025卖方研究变局》两篇深度报道中有过阶段性跟踪采访。结合前期采访,头部券商与中小机构均在研究能力建设、数字化转型、区域产业深耕、智库功能强化及协同生态构建等方面展开差异化竞争。

实际上,以前以分仓为主的时代,券商在年报中对研究业务的着墨并不多,但是也随着2024年洗牌的开始,对于战略性的表述开始明显增加,这也体现了研究业务在证券业新的发展阶段承担了更多新的作用。

目前来看,有五个共识、打法已经很清晰,包括在科技赋能、特色化竞争、智库建设、生态协同及国际化进程等方面。研究业务从"卖方驱动"向"价值赋能"的深层转型。

打法一:科技驱动研究升级

数字化转型成为贯穿全年的核心战略,头部券商通过AI技术、大模型应用及智能平台建设,重构研究生产与服务体系,推动研究效率与服务模式双升级。

智能平台正在重塑研究生态。

招商证券率先布局AI研究所,打造“招商智研”品牌,建设一站式智能研究生产与服务平台,实现研究选题、数据处理、报告生成到客户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数智化覆盖。

中信建投证券推进"智研、智数、智问"三位一体的智能投研平台建设,2025年计划强化数据智能在研究中的深度应用,提升产业链分析与决策支持能力。

长江证券行业首推大模型客户服务,上线"长江研究旗舰店",通过AI技术整合研报检索、策略问答等功能,显著提升线上服务效率,其智能客服系统日均响应量较传统模式提升40%。

华泰证券迭代数字化平台,优化智能研报生成工具,实现财报分析、行业对比等模块自动化,研报生产周期缩短30%,同时完善境外研究数据接口,提升跨境研究效率。

中小券商加速科技赋能。

财通证券推动研究所规范化建设,引入AI风控系统强化研究合规管理,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上市公司覆盖策略,截至2024年末,浙江上市企业覆盖率达100%。

东北证券探索AI技术在研报摘要生成、会议纪要整理等场景的应用,将研究员基础工作效率提升25%,并计划开发智能投研助手,实现个性化研究需求精准匹配。

浙商证券明确2025年科技转型目标,拟利用大数据构建产业图谱,结合AI算法挖掘细分领域投资机会,同时探索大模型在政策解读、行业深度报告中的应用场景。

西南证券构建对内服务数字化平台,实现研究成果与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部门的实时共享,2024年累计为内部业务条线提供专题研究支持超500次。

科技催生服务模式创新科技赋能不仅提升研究效率,更推动服务场景多元化。国泰海通证券依托数字化路演系统,2024年实现核心客户路演3.39万人次,同比增长26.2%,其中线上路演占比达65%,覆盖全国80%的公募基金客户。方正证券通过智能调研平台组织线上线下活动2.3万次,发布研究报告4700余篇,同比增幅分别达40%和30%,其AI辅助的行业数据库已收录超20万条产业链数据,成为机构客户高频使用的决策工具。

打法二:区域深耕与产业聚焦

面对头部券商的规模优势,中小券商聚焦区域经济与垂直产业,以特色研究构建差异化壁垒,头部机构则强化产业纵深,抢占细分赛道制高点。

一方面,区域化研究筑牢地缘优势。

浙商证券深化"深耕江浙"战略,设立专项工作组推进"股道行"走进浙江上市公司活动,2024年覆盖本地企业187家,发布《浙企研究白皮书》梳理区域产业竞争力,千亿市值公司覆盖率达100%,成为长三角资本与产业对接的重要桥梁。其中,“扎根产业”,产业研究院战略升级至公司“一级部门”,与研究所双轮驱动、并行发力,依托科研院所、技术专家、产业专家等力量。

东吴证券依托苏州及长三角制造业优势,建立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产业数据库,参与地方政府产业规划调研20余次,服务国企并购重组项目15单,研究业务市占率逆势提升至2.70%,社保基金研究排名稳定在前15位。

山西证券连续六年发布《山西资本市场白皮书》,聚焦煤炭清洁利用、文旅融合等本土课题,绿色金融研究获山西金融学会一等奖,"投资+投行+研究"联动服务省内企业融资超200亿元。此外,华西证券打造川内精品研究所,建立成渝地区上市公司深度调研机制,2024年发布区域经济报告50余篇,成为西部机构客户的核心研究供应商。

另一方面,券商正强化垂直产业研究打造专业壁垒,在新兴产业与战略领域持续加码。

长江证券聚焦能源转型、高端制造,2024年新财富评选中8个行业研究获第一,组建专项团队跟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布深度报告120篇,相关领域研究收入同比增长35%。

兴业证券深耕AI产业链、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板块,ESG研究覆盖超30家金融机构,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开展绿色金融课题,形成"研究+指数+产品"的生态闭环。

中金公司发布"AI经济学""数说消费"等系列专题报告,结合产业调研与量化模型,为机构客户提供跨周期投资策略,其乡村振兴调研连续四年形成政策建议专报,获监管部门采纳。

首创证券聚焦北京国资与北交所产业,建立"政策-企业-市场"三维研究框架,2024年完成北交所上市公司深度覆盖80家,为国企改革项目提供并购咨询服务20余项。

打法三:智库化转型,从市场研究到政策赋能

服务国家战略与政府决策成为研究业务升级的重要方向,超半数券商将智库功能纳入战略规划,研究服务对象从机构客户拓展至政府部门与公共机构。

国家级智库功能强化是一个重要看点。

银河证券成立新发展研究院,聚焦"新质生产力""双碳经济"等前沿领域,启动私募基金评价业务,参与国家公募基金基础数据建设,2024年完成监管部门委托课题12项,发布《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报告》等智库成果。

广发证券产业研究院构建"产、学、研、投、融"生态,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规划提供政策建议,其"科技-金融-产业"转化平台已促成10余个科技成果落地项目。

中金公司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作用,发布"AI经济学""具身智能"等跨学科报告,连续四年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并发布《垄上听风》报告,相关政策建议获国务院参事室采纳。

国海证券定位"一流市场化智库",组建宏观政策研究中心,2024年为地方政府提供产业规划咨询服务30余次,成为广西自贸区政策研究的核心合作机构。

天风证券也提到,公司还加大对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深度研究,强化研究业务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能力。

区域性智库品牌正在崛起。

西南证券打造"服务重庆"智库品牌,举办"资本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等活动,发布《重庆上市公司发展白皮书》,覆盖本地企业90%以上,为政府招商引资、国企改革提供数据支持。

东吴证券发挥宏观研究优势,参与上交所"科特估"体系建设,发布《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理论框架》,组织区域产业估值研讨会10场,引导市场资金流向长三角优质制造企业。

申万宏源依托申万研究所品牌,建立"机构生态圈"研究平台,为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资管提供大类资产配置建议,2024年相关产品销售规模增长25%。

国联民生证券强化产业专家型研究,组建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专家库,为地方政府产业基金设立、园区招商引资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40余份。

打法四:深化从独立研究到生态赋能

研究业务与公司战略的深度协同成为行业共识,券商通过"研究+"模式将研究能力嵌入投行、财富管理、资管等业务链条,形成价值闭环。

内部协同构建业务生态成为破题所在。

首创证券新设投资与产品研究中心,推行"买方研究"理念,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资管产品设计、财富管理资产配置及投行项目筛选,2024年促成并购重组项目5单,相关产品规模增长40%。

东北证券创新"研究+投行+财富"协同模式,为上市公司提供"研究咨询+投资者关系管理+市值管理"一揽子服务,2024年协助10家企业完成再融资,研究驱动的机构客户开户数增长35%。

兴业证券通过"研究+投行+投资"联动,在绿色债券、REITs等领域打造政证企合作生态圈,2024年承销碳中和债规模超50亿元,研究赋能的ESG投资产品规模突破100亿元。

长江证券建立研究业务与自营、资管部门的实时沟通机制,2024年内部路演超300次,研究建议转化为自营投资收益贡献度达25%,同时为资管产品提供定制化行业报告800余篇。

财通证券推进"三投联动"战略,研究业务与自营投资共享产业数据平台,2024年自营权益投资收益率超市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研究驱动的私募产品托管规模增长76%。

跨境协同拓展服务边界,头部券商正在强化境内外研究一体化。

中信证券统一境内外研究业务模式,建立全球产业数据库,2025年计划为QFII客户提供"中国产业+全球对标"研究服务,覆盖新能源、消费电子等重点领域。

华泰证券完善海外研究产品矩阵,发布港股行业策略报告200余篇,建立中概股深度研究团队,2024年境外机构客户交易份额增长18%。

中信建投国际创新"海外产业链深度调研"服务,协同公司投行部门完成中企赴港上市研究支持15单,其境内外研究团队联合发布的《东南亚制造业转移报告》成为机构客户跨境投资的重要参考。

打法五:从本土深耕到全球拓展

随着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加速,研究业务的全球化成为头部券商竞逐的新战场,机构通过完善全球网络、提升跨境服务能力抢占先机。

中信证券2025年计划扩大境外研究团队规模,完善面向全球客户的宏观策略、行业比较及资产配置服务,实现境内外研究成果实时共享,目标覆盖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中资企业。华泰证券持续加强海外服务平台建设,在中国香港、新加坡设立研究中心,重点拓展东南亚、欧美机构客户,2024年境外研究团队发布英文报告300余篇,QFII客户满意度提升20%。

长江证券推动境内外业务联动,建立"本土机构+境外客户"服务体系,2024年为海外主权基金、养老基金提供中国科技产业研究服务50余次,其AI辅助的跨境研究平台已实现中英文研报自动翻译与数据对标。

中金公司凭借QFII市占率连续21年第一的优势,深化全球长线基金服务,2024年港股交易市场份额保持中资券商领先,为海外客户提供"A股+港股+美股"跨市场研究策略,相关产品管理费收入增长15%。

东吴证券在巩固长三角研究优势的同时,完善全球研究服务体系,与境外投行建立研究互换机制,2024年为外资机构提供长三角制造业专题调研12次,成为连接中国产业与国际资本的重要桥梁。

浙商证券计划"拥抱银行",盘活"银行-机构-产业"生态圈。

(财联社记者 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