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川(吉首大学)
4月11日,一则#有些无臂女孩只能用脚换卫生巾#的话题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关注,并被多家媒体转发报道。当事人发微博回应称:我愿意说出这个事情!每一次需求表达,都是在为千万人修建尊严的轨道。
诚恳而言,这件事值得我们深入关注与深刻反思。在既往经验中,我们将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更多地放在了扶持政策上,而忽略了日常生活上的一些细节。某种程度上,这正是我们要反思的地方,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在此刻具象化了。而通过这位无臂女孩展示自己如何更换卫生巾一事,也强烈地提示我们,残疾人群体福祉不仅需要政策,也需要在日常用品的设计上多些特别关心。
据悉,我国目前现有残疾人约8500万,这组庞大的数字也着实令人揪心。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国家对残疾人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越来越多,生活补贴、就业扶持、社会保险、无障碍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可圈可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残疾人就像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能感受到关爱却仍需要家长的细致照顾。就像残疾人群体能够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深刻关怀,这些关怀也的确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经营生活,但距离让他们最大程度上“有尊严的活着”还大有文章可做。
宏观上国家对残疾人的扶持政策在不断跟进,微观上社会生产不仅要重视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还要注入对残疾人群体的特别关心。换言之,既要见“物”,也要见“情”。具体而言,生产者在日常用品的设计上可以多做些关于残疾人群体的调研,用量化数据决定一些日常用品的设计规划,最大程度上满足残疾人群体的日常生活需求,努力实现从能用到实用,再到好用的飞跃。
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场景的设计中,若能充分考量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无异于为他们“补足”了身体缺失的功能,既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又维护了他们的尊严,更彰显了现代文明的先进性和时代奥义。
着力解决残疾人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优化关爱服务体系,才能够切实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维护生存尊严,让人性的温暖在细节中闪耀。唯有让每一个群体都不掉队,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发展的均衡与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