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三四年前,有着700多年历史、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的塱头村,还是一座面临“空心化”困境的古村落。
5月10日,在远隔数千里的意大利威尼斯,这座岭南古村近年来的蝶变故事,作为“全球乡村改造项目入选案例”,登上了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舞台。
威尼斯双年展现场,观众在参观塱头实验项目。
这是这项被誉为“建筑界奥林匹克”的国际文化盛事自创办以来,迎来的第一个以“乡建+实践”完整体入选主题馆的中国乡村振兴项目。
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使得这座乡村得以重获新生?文化之光如何“点亮”更多乡村的未来?记者深入走访当地,试图揭晓这些答案。
从荷塘上“长”出的艺文中心
5月10日,在水城威尼斯蜿蜒的河道上,当地特有的“贡多拉”小船搭载着来自岭南的盏盏鱼灯,穿梭在城市的夜空,向沿岸的观众送上来自岭南的祝福。这些用竹篾绑扎的塱头鱼灯,是塱头村村民在元宵节祈福所用的信物。
鱼灯所展示的,是塱头村的一项延续至今的重要文化习俗——投灯与游灯。在不远处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馆现场,“塱头实验”项目的影像与模型也已“亮灯”,向来宾诉说一座中国岭南村庄的前世今生。
展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组以环保材质制作的塱头古村建筑群模型——民居、荷花池,与新建的春阳台艺文中心、“耕学+”研学中心,这些或传统或现代的建筑和谐排放、错落有致。周围是三个屏幕,滚动播放着影像纪录片。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以“智能、自然、人工、集体”为主题,探索建筑如何“智能”地应对环境。而“文化引领、公益赋能”的“塱头实验”,则面向全球讲述了中国乡村振兴领域的最新故事。
塱头实验项目展览现场。
“我们想向世界讲述一个700年历史的岭南古村是如何蝶变的。”“非常建筑”创始人、春阳台主创建筑师张永和在受访时说,“塱头实验”展通过模型和影像,呈现了塱头的风貌及参与建设的人物,“希望激发国际专业及非专业人士去塱头参观游览的兴趣,去看看中国古老村落的重生。”
塱头村是广州仅有的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坐拥珠三角地区罕见的规模庞大、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村里20多座祠堂、书室一字排开,200多座古民居星罗棋布,形成岭南宗族村落中典型的梳式布局。
“我第一次去塱头村,就被村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打动了,当时就愿意为保护这个美丽的村落出力。”张永和说。2021年9月,塱头乡村振兴项目正式启动,以“政府+企业+村集体”的合作模式,通过公益性投入,探索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可持续模式。
塱头村村口,新建的文艺地标——春阳台艺文中心显得格外醒目。“春阳台”源于岭南大儒陈献章书舍的名字,意为“春阳发草木,美好一同时”。这座集文博展馆、藏书楼、善本室、阅览室、剧场等空间于一体的现代艺文中心,看上去像是从周围广袤荷塘上“长”出来似的。
不过,在张永和看来,项目的核心并非盖房子、修房子。“建春阳台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塱头村经济与生活的振兴。其他还有古村的修复、保护及再利用等多个举措。”
张永和提到,值得一看的不仅是春阳台本身,“还有村落里古老的街巷、建筑和田园景观,最重要的,是村民们的生活情景。”
有个建造过程中的细节,能充分说明项目对“村民生活延续性”的尊重。春阳台的建造占用了村口的一片荷塘,张永和对此甚感不安,决定在春阳台屋顶种植荷花,让空中的荷花池与村里的荷塘组成了高低错落的“立体荷塘”。“我占的,还给你。”张永和如是说。
“无字之书”与“有字之书”的唱和
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文脉的传承,这是多位“塱头实验”项目主导者的一致共识。
“如果我们仅仅改造物质空间,虽然很快能够焕然一新,但是人与村落的关联就会被割裂,文化的根脉会被切断。因此,‘塱头实验’最终指向的是探索‘传统村落再生’的模式,是‘老树发新枝’的生长。”项目总规划师、同济大学教授邵甬说。
塱头古村
文化引领、公益赋能,这是这场乡村活态保护实验的关键词。而这,从春阳台的展览空间就能窥知一二。
村里有座修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积墨楼,策展团队在这里设计了一场名为“太阳永照”的展览,通过摄影、绘图、装置、口述史资料等方式,细致展现了村民们的作息、风俗、信仰与人情,及其中蕴含的智慧、达观与坚韧。展览名称“太阳永照”,则取自村里经纬阁门楼上的刻字。
“展览让老楼仿佛变成一个时光穿梭机,让现在的人们与过去的生活相遇,让历史印记在老楼永存。”一位小红书博主如此感叹。
如果说积墨楼展示的是“无字之书”,那么春阳台里的展览,则称得上是另一部耐人寻味的“有字之书”。
这个名为“与道大适”常设展览,通过60多件珍贵文物与复原的文人书房、民国学堂,辅以投影、互动游戏等多媒体技术,从读书人的视角讲述文化中国故事。“与道大适”取自林则徐撰写的对联:“亲仁有邻与道大适,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展品里既有一代名臣曾国藩、两朝帝师翁同龢等人的书卷、画作,亦不乏陈献章、康梁、容闳、骆秉章、梁耀枢等本土先贤的真迹。
“与道大适”常设展
春阳台的藏书楼陈列有超3万册图书,包括全套文渊阁《四库全书》及一册文澜阁四库真本遗物,堪称镇馆之宝。在这里,宋版刊刻书页与中世纪西方的羊皮纸手抄本、清代广州海山仙馆丛帖等点缀各方,共同营造出一个书山有径、书香氤氲的世界。
俯瞰春阳台
根植于岭南传统文化之上的潮流,同样引来了最现代的国际目光。
去年9月,著名雕塑家贾科梅蒂的79件雕塑原作,在春阳台齐聚一堂。当观众穿梭于塱头古村的狭窄巷弄时,还会意外邂逅多个以其雕塑代表作为原型的户外装置。这场为塱头“量身定做”的特展,旨在为观众提供一种对话东西、沟通古今的艺术观赏体验。
贾科梅蒂雕塑展
展览举行期间,主办方还邀请戴锦华、隋建国、汪民安等名家举办讲座,让村子名声大振。
蓬勃生长的“新塱潮”
“二月二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一首由太阳照照童声合唱团演绎的MV《上春山》,去年在社交网络走红。
太阳照照童声合唱团是塱头村成立的另一个品牌,由专业的音乐老师对孩子们开展免费乐理科普和合唱训练。经过一年时间,合唱团已经从50多人拓展到120人。
太阳照照童声合唱团
在合唱团视频号的评论区,有家长留言:“从排练到拍摄MV,孩子们全程参与,感谢音乐,感恩这特别的体验!”
如今,塱头村还建成了“和春住”精品民宿、“墨光宝盒”光影艺术展,引入“塱那头”草地、市集商铺等多元业态设施。
重新焕发活力的乡村,也带动了村民“回流”。
塱头村党总支部书记黄智云是土生土长的塱头村村民,看着自己家乡一度衰败冷清,他难以释怀。了解到乡村振兴公益项目后,黄智云认为这是回归家乡的绝佳时机。
起初,村里有超过六成的村民都是非年轻劳动力。自塱头乡村振兴项目启动以来,已带动200多个就业岗位。像黄智云这样返乡就业、创业的人越来越多。
藏书空间
村里的“古村美食”餐厅重新装修;古村入口的咖啡店,已悄然变成了小程序下单;村里开了第一家肯德基……2023年,塱头村入选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
关于未来,塱头村还有更大的“野心”。
春阳台的东侧,一座新的研学中心正在建设中。塱头项目团队计划启动“耕学+”研学项目,希望打造青年人共学、共生、共创的社区聚落,汇成一股蓬勃生长的“新塱潮”。
独特的人文地标、精彩的IP内容、沉浸式互动体验、复合的文旅业态……塱头村多元共创的治理模式,让人们看到,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简单的旧村翻新或者产业再造,而是一场关于文化根脉与未来想象的谋划——唯有让传统活在当下,激活古村内生力量,才能让乡村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安身立命”之道。
南方+记者 徐子茗 周甫琦
【作者】 徐子茗;周甫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