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府融媒】
位于成都东郊狮子山麓菱角堰畔的“菱窠”,犹如一枚文化琥珀,凝固着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李劼人一段珍贵的生命时光。李劼人曾在此居住23年,这也是他创作和修改“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的地方。
这座始建于1938年的川西民居,不仅是四川省最早对公众开放的现代作家故居,也是成都主城区唯一完整保存的近现代文化名人故居。
李劼人故居 图据方志锦江
这是在战火中诞生的茅檐方舟。
1939年春,为躲避日军轰炸,李劼人及家人从成都市区疏散至郊外沙河堡乡间,在菱角堰边修建了一座泥墙茅屋,并命名为“菱窠”,自此成为蜀地文脉的诺亚方舟。
“自八世祖入川,李家终于有了自己的屋檐。”李劼人笔下的自嘲,能掩知识分子的傲骨。以“菱窠”为名,取意《尔雅》中“草木之栖”,却暗藏锋芒——菱角多刺却能出水亭亭,恰似他在《大波》中描写的袍哥江湖:市井里藏着风雷,温婉中带着锋棱。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菱窠”象征一种艰苦的生活状态或某些特定的生存环境,这在李劼人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被誉为“小说的近代史”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是一部描绘巴蜀民俗的生动史诗。李劼人凭借人类学家的敏锐观察力,细致记录了青羊宫庙会的人声鼎沸、茶馆竹椅上的袍哥暗语,以及婚嫁仪典中的礼俗密码。更为难得的是,他在《说成都》等散文中开创了近代文学史上“非虚构写作”的先河,对老城墙的砖石纹理、麻婆豆腐的烹饪火候、潼川豆豉的发酵工艺进行了详尽的文本记录,为城市保存了鲜活的文明印记。
李劼人先生 图据成都日报
李劼人的生命轨迹,是一部行走的巴蜀近代史。
他以笔为剑,劈开时代迷雾。23岁主持《川报》痛陈时弊,28岁远渡法兰西研习文学,归国后竟在指挥棒、炒勺与钢笔间自如切换——上午在大学讲授法国文学史,午后在“小雅轩”餐馆颠勺创新川菜,深夜伏案创作“大河三部曲”。
他淬火成钢,激荡时代印记。曾担任《四川群报》主笔、编辑,《川报》总编辑,后赴法国留学;又毅然辞去大学教授职务,回归家庭经营饭馆;再后来转而投身实业,出任重庆民生机器修理厂厂长,践行“实业救国”的理想;最后步入政坛,担任成都市副市长……用现在的话来说,李劼人绝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跨界”达人。
他以墨为锋,书写广阔蜀地。20世纪50年代,李劼人曾任成都市分管文化和城市建设的副市长,在规划人民南路时,这位曾漫步于香榭丽舍大道的副市长,创造性地提出了“十公里中轴线”的构想:北接火车北站,南延至成昆铁路起点车站,两侧预留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今天的天府广场都市盛景,正是当年蓝图的现实映射。
菱窠内李劼人雕像 图据方志锦江
文脉可以二次生长。
如果想知道李劼人读过的书赏过的画,了解他的精神路线图,还需走出沙河堡,走进四川省图书馆“二李”文库的李劼人专藏。
李劼人1907年考入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入读了璀璨光华的“明星班”。这个班级走出了包括著名作家郭沫若、音乐家王光祈、历史学家蒙文通、数学家魏时珍和生物学家周太玄等,其中不少人都与李劼人有密切交往。1919年,李劼人到法国留学,正是因为周太玄的邀请。李劼人开始了对法国文学的深入和系统研究,翻译了大量作品,包括《包法利夫人》等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
1962年李劼人辞世后,他的夫人杨叔捃及子女遵其遗嘱,将他毕生收藏的古籍、字画等捐赠国家。书籍部分由四川省图书馆接收,并与另一位四川文化名人李一氓的捐赠,合建“李劼人、李一氓文库”,简称“二李”文库。
这批珍宝,有明刻本《唐类函》《医说》《楚山和尚语录》《泾野先生文集》和乾隆本等数种珍善版本,也不乏珍贵稀有典籍,如抄本《钦定东华录》《有明历科鼎元录》《圣教入川记》,尊经书院刊行《四史》,日本刻本《欧阳文忠诗集》《苏韩诗合钞》等。
菱角堰的水波依旧荡漾着1938年的月光,而那座川西院落,早已成为丈量文学的一个文化坐标——从这里出发,向西可抵法兰西的文学沙龙,向东能至盛唐的诗歌原乡,而根系,永远深扎在蜀地的烟火褶皱里。
本期话题
你读过李劼人的哪些经典作品?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张杰 吴德玉
编辑/ 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