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描写中秋节的散文大全(中秋节三篇散文,触动无限幽思)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29 08:50:36    


中秋团圆之时,让人倍生感慨。今年中秋前写成短文一篇,此外,更将本人前两年写成的中秋节同类短文集纳一处,合计三篇,供大家参阅。同一轮亮,各人心中的感受各异。即使同是一个人,也往往因时间不同而感受即不同。

明月在天,更在每个人的心里

又到中秋。年年岁岁都是那轮圆月,但岁岁年年的感受却因各人的年龄、修养及阅历的不同而不相雷同。月亮或圆满或缺失,心境或低回或高昂,然而月依旧是月。不增不减,高高挂天而无语,俯视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中国文化中月亮的意象承载了太多的内涵。“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里的《月出》篇以明月起兴,带出凄美的境界,开两千年咏月诗的先河。此后月亮这个意象逐渐被发挥到极致。

有婉约之月:“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有豪放之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有动感之月:“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静谧之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有忧思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有朗畅之:“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有凄美之:“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有沧凉之月:“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更有昂扬奋进之月:“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也有静观自得之月:“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明新月人归后”。还有情人相依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有离别相思之月:“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其实月亮不仅是文学中的意象,更有哲学意味蕴含其中。佛学里有以手指月的故事,大意是说用手指月,月亮才是本体,好多人却错把手指当成月亮。佛学还有一句著名的偈语,千里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大意是说人人都有智慧,别让迷障遮住了你的眼。

说了这么多月的故事,其实还是为了期盼今年的中秋之月。一万个人,便有一万个中秋圆月。或怀远人,或思故人,你尽可在月下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更需珍惜当下的团圆。与家人团聚,与亲人对坐,尽管只是短暂,但期盼这短暂在心里变成永恒。

两千多年前的屈原曾发出千古一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这是科学的寻觅,更是哲学的求索。时至今日,仍然没有确切的答案,或许答案就在每个人的内心吧。就连苏东坡不是也说:“明月几时有”吗?今年中秋节,且把酒问天,抚慰一番劳累的心吧。 

明月秋思

又是一年月圆时。

每到这个节日,我们的情思都是那样细腻而缠绵,我们的感受都是那样深沉而低徊。言不尽意,书不尽言,唯有独坐月下,享受那份清冷中的狐寂,从中体味人生的悲欢离合,感受生命的律动与轮回。每个人的感受是鲜活而独特的,却也是古今共通的。种种微妙的人生体验,其实早已被先哲用诗意的文字表达殆尽,后来无数文字多是狗尾续貂。且让我们随着先贤的文字,一起体味一番明月秋思吧。

先回到1300多年前的唐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高官张九龄的中秋思绪,寄托了长年游宦羁旅异地的思乡情。比张九龄稍年长的张若虚,几乎在同时也吟咏出“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千古名句。放浪形骸的李白在月圆之夜,则“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在动极归静之时,这位长年漂泊的游子则低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杜甫毕生都想致君尧舜,无奈仕途坎坷,月圆之夜他思念爱妻:“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估计老杜写完此诗后已经潸然泪下;他还思念自己的弟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这又是何等的伤心惨烈。到了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手里,月圆之夜正切痛他伤心之处,于是诞生了以下名篇:“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大约又过了 200多年,苏东坡一曲《水调歌头》,唱尽无限中秋情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首词将哲理与诗情融为一体,将远古的幽思与未来的寄托合为一处,遂成千古绝唱。阴晴圆缺乃天地之常态,悲欢离合乃人生的常态。今夜仰观一轮圆月,这些先贤的文字,或许对你会有所启迪。 

明月几时有

在天地开始内敛,在万木行将凋落之时,让我们开始怀人,开始思念远方;开始怀想悠远的过去,开始揣想遥远的未来;开始体味悲欢离合,开始思索生命的内涵与意义……

于是在940年前,在离咱青岛仅百余公里的潍坊的诸城,诞生了这两句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千古一问,问天问地问人心。问得是那么直指肺腑,问得是那么沧凉悲壮,问得又是那么无奈与怅望。近千来没有答案,哪怕科技发展到如此先进的当今,仍然无法回应苏东坡的悠远遐思——人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这千古一问或许永远没有答案。

但这对天一问,却涵盖了无穷的哲学意味和历史沧桑感。在今后无数个中秋节,这一问也必将一直问下去,真到天老地荒。

如此有哲学意味的一首词,竟然在写在离我们近在咫只的诸城?这就史为证。

940年前,也就是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这天,正在密州(今诸城)任知州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开始思念在远方的弟弟苏辙,于是成就了这首千古名篇。“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诚哉斯言。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从这种意义上讲,中秋节是团圆节日——尽管其它传统节日也重视团圆,却从来没有像中秋节这样急迫。于是乎,一切中秋民俗都与团圆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比如吃月饼,比如赏月拜月。

春夏秋冬对应元亨利贞,中秋正是收获的季节。一轮圆月悬天挂,地上万物始作成。本该多么美好的时节啊,然而月的圆缺本为常态,月圆之后必为月缺;家人团聚仅为暂时,团圆之后难逃离别。正因如此,东坡呼号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么酣畅淋淳!多么深著痛快!

今天中秋节。940年前那个中秋节,苏东坡在诸城发出了千古一问;940年后的中秋节,我们会想着什么呢?且与亲人把酒言欢,仰观明月,一同珍惜这短暂,却同样可以将短暂变成永恒的团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