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里有毫厘之间的极致追求,也有扎根大地的不断求索。这个“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红网时刻新闻推出《绝活》系列报道,带您走近匠人指尖的温度,感受青年眼中的光芒。敬请关注。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永州报道
1992年的冬天,湖南东安县井头圩镇的气温骤降至零下。9岁的唐国强在放学路上突然双腿一软,跪倒在结冰的路面上。三天后,县医院的诊断书像一纸判决:"急性脊髓炎,下肢瘫痪"。
"那时候我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坐在轮椅上的唐国强,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上的木纹。他的工作室里,樟木的香气混合着清漆的味道,在阳光下静静发酵。更残酷的是,在那个风雪肆虐的冬天,唐国强的母亲突患疾病去世,哥哥也因车祸,失去了一条左腿。
“唐国强家里确实不幸,什么不好的事都发生在他家。”井头圩镇党支部书记唐毅平说。
“他让我为他找红军战争相关的书籍。”哥哥唐国兴说,”我跟他推荐了一篇关于东安县老山界的红军故事。
或许是红军长征的精神对唐国强感触之深,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崇拜和勇气。凭着倔强的性格和执着的信念,唐国强对知识的渴望越发强烈,他开始在家自学小学至高中的全部课程。
转折发生在2002年的一个雨夜。在父亲的提议下,19岁的唐国强选择了雕刻这门手艺。
第二天,唐国强在废品站发现半截生锈的钢锯条。"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他用布条把手和锯条绑在一起,开始在家具残片上练习。
万事开头难,自学雕刻,别人可以手脚并用,而唐国强则需要先用手肘费劲地顶住,再一点点艰难地制作。由于稳定性不好,经常把手砸得鲜血淋漓,他强忍着疼痛,继续钻研雕刻技术。
自强的人生
2010年的夏天,湖南省第四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现场,评委们被一阵刺耳的"咯吱"声吸引。轮椅上的唐国强正在用钢锯条雕刻,这违反了"必须使用电动工具"的比赛规定。
"他的钢锯条比电刻刀还快。"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肖韶山回忆道。
肖韶山当场收下了这个"不守规矩"的徒弟。在祁东县学艺的两个月里,唐国强创造了工作室的记录——刨花堆得比轮椅还高。
命运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的选择和变化。唐国强通过坚守和努力,摆脱了心里阴影,开始逐渐自信。
2014年,在东安县政府的扶持下,唐国强创办了自己的木雕公司,”宇铭雕刻“正式挂牌成立。唐国强定下一条特殊规矩:作品定价按创作者残疾程度划分。聋哑学徒的最贵,肢体残疾的次之,健全人的反而最便宜。
"他们缺的不是手艺,是机会。"从那时起,唐国强有了更高的艺术追求,对每件作品精益求精。2018年,他的木雕作品“丝路悠扬”获得业内最高奖——中国“金凤凰”创意产品设计金奖。
“一根木头或者一根竹子放在我面前,我会揣摩很久,想着怎么样去表现能让这个作品会说话,会讲故事的一个状态。”唐国强说。
湖南省自强模范唐国强。
木纹里的“长征”
"我教他们的第一课是雕拐杖。"唐国强指着墙角一堆废料。在他看来,雕刻需要耐心和细心,也是磨砺自己意志的过程,”我经常跟徒弟们讲,你们要雕坏49根才成功。”
"木头最诚实。"唐国强说着,拿起一块雷击木开始新创作。凿子起落间,《薪火》的轮廓渐渐清晰:火炬内部镂空处,藏着100个微型红军形象,最小的只有米粒大,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表情。
窗外,新一批学徒正忙着打包发往全国各地的订单。包装盒上统一印着工作室的座右铭,那是唐国强从父亲那继承来的木匠口诀:"三分手艺,七分磨砺,十分守拙,百年树人。"
“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加各项政治学习,还主动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唐毅平说。
从小深受长征精神的熏陶,唐国强的红色情结一直扎根于心,他希望能用雕刻,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和对党的热爱与忠诚,一个用木雕描绘长征故事、歌颂长征精神的念头时常浮现在他的脑海。
以刀为笔,以木为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唐国强雕刻了一件红军长征的根雕作品,参加了全省的艺术作品展。“雕刻这个作品,是因为红军长征的精神从小就影响着我,鼓励着我,要勇于战胜困难。”唐国强说。
唐国强在选择了自强不息的奋斗道路的同时,还伸出双手为更多人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我师傅这个人平时对我们这些徒弟都非常严格。不过,他又把他今生所学的技术都毫无保留教给了我们,让我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我非常感谢我的师傅。”唐国强的徒弟唐志杰说。
工作室的窗外,初夏的阳光正好。新一批木料静静躺在院子里,等待着被赋予新的生命。
唐国强的轮椅碾过满地的木屑,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极了那年冬天,雪落在地上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