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港股仓位,成制胜秘诀?新老基金合同影响公募业绩格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1 10:15:00    

许诺

基金合同的新老差异,已体现在公募产品业绩分化上。

伴随港股对基金业绩贡献的提升,产品合同增设港股投资的A股基金显著受益,业绩霸屏全市场20强,而未修改基金合同的老产品年内收益大多平淡甚至跑输,不少在港股投资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在老产品合同的限制性条款中也有心无力。然而,虽然已有一些老基金召开持有人大会、变更基金合同的投资范围,但扩大投资范围做加法的策略,是否适合每一位基金经理也存有疑问。

投资范围宽窄影响产品业绩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全市场前20强A股基金产品(主动权益)的年内收益率,已全部超过70%。这些业绩表现优异的产品,超九成为2018年后成立的产品,在基金合同层面具有的共同点是,这些产品大多在投资范围中设置港股的有关规定,允许基金经理将不超过50%的股票仓位部署港股。

合同中对港股仓位的设置,也成为此类基金显著跑赢市场的关键秘诀。当前排名今年内前四强的A股基金产品中,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永赢医药创新基金、华安医药生物、诺安精选价值分别成立于2024年、2022年、2024年、2019年,截至6月末,分别投入的港股仓位为42.9%、42.5%、46.8%、43.5%。

合同层面未允许投入港股的基金,业绩排名的画风大不相同。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全市场业绩倒数的前10只A股基金(主动权益)产品,超九成产品在基金合同上不允许投资港股市场。排名全市场倒数第一的主动权益产品,虽然是一只科技主题基金,但是合同成立于2016年,约定的投资范围未包括港股。

港股在今年的业绩优势,还体现在A股基金与QDII基金整体不同的画风。截至8月10日,主动权益QDII基金已全部实现年内业绩翻红,而同期A股基金两极分化明显,不仅反映港股对今年公募业绩贡献较大,也体现“新老”基金合同的约定差异,影响公募产品业绩格局。

基金合同束缚高手选股业绩

港股市场选股水平高的基金经理,也因合同限制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今年以来,“一拖多”的明星基金经理管理收益分化明显,呈现出“新老”基金合同业绩断档的特点,同一基金经理所管的“新基金”业绩跑得快、“老基金”业绩跑得慢,尤其是基金经理所管的基金公司“代表作”,往往成为“一拖多”的拖油瓶。

这些基金公司的“代表作”大多是公募行业早期发行的产品,虽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但这些“代表作”的合同成立时间多在2004年到2014年间,在基金合同层面并不涵盖港股市场,在重仓股策略上难与“新基金”的投资理念保持一致。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华夏基金屠环宇、南方基金史博、广发基金吴远怡在“一拖多”时,表现最佳者均为合同成立较新的产品,时间在2020年后,这些产品将港股纳入投资范围,其中,管理A股基金的吴远怡凭借港股的价值挖掘,进入今年主动权益基金业绩10强。

但因老基金合同对选股的限制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期,上述三位明星基金经理所管的三只垫底产品,恰恰是2004年成立的华夏大盘精选、2006年成立的南方绩优成长、2005年成立的广发小盘成长,这三只老牌产品在合同上未涵盖港股。因合同差异带来的业绩悬殊明显,史博所管四只产品中,三只合同成立时间较“新”的基金,今年内收益在20%至40%间,而合同成立在2006年的南方绩优成长,同期收益还不足4%。

修改合同是否利好业绩?

解决新老基金业绩悬殊、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或在于修改基金合同,但也存在争议。

根据公募行业相关规定,基金合同没有明确约定可投资港股的,若参与港股通,或者拟投资的港股范围与合同约定不一致,基金管理人需召开份额持有人大会,决定投资港股的范围、种类、比例及策略,依法履行修改基金合同程序后方可参与。

考虑到港股市场对基金产品获取弹性业绩的吸引力,不少“老基金”产品此前也通过召开持有人大会,变更基金产品合同扩大投资范围。2011年成立的交银先进制造、2016年成立的华夏智胜成长等部分老产品,已通过修改基金合同的方式增设港股投资。

然而,公募老产品数量不小,偏好、策略与风格也多元,许多基金经理更擅长A股投资,扩大投资范围是否有利于每一位基金经理,存在不小的疑问。也因此,当投资者需要针对港股的产品时,不少公募更倾向于推出港股主题基金,而非将老基金的合同都增设港股范围。

“我希望在投资股票上做减法,因为我对港股并不熟悉,所以我的产品没有必要去修改合同增设港股。”深圳一位基金经理认为,修改合同增设港股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股票机会,但若基金经理认为扩大投资范围是潜在风险,修改合同未必能提升基金产品的吸引力。

南方基金一位基金经理也表示,港股行情每年画风都不同,虽然许多A股基金借助合同覆盖港股的优势,在今年港股强势反弹中获取高收益,但港股并不会每年都展现“容易的投资机会”,若将A股投资思维带入港股,风险可能远超想象。


责编:王璐璐

‌排版:刘珺宇

校对:陶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