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晗玉
编辑|郑怀舟
在受益DeepSeek发布于开年领涨全球,并在外资机构一片点赞声中化身中国资产重估的领军者之后,恒生科技指数已陷入一个多月的回调,自3月10日至4月15日下跌近18%。
自今年春节过后,美股显著调整,纳斯达克指数自2月5日至3月10日回撤超11%,罗素3000指数回撤近8%。同期港股则“一枝独秀”,恒生指数上涨超14%,恒生科技指数涨超18%。
在这一轮由AI技术突破驱动的行情下,市场普遍认为DeepSeek横空出世,打破了美国Al技术垄断的核心壁垒。并且随着竞争发展至应用阶段,中国公司的优势将会凸显出来。
不过拉长时间周期来看,即便在恒生科技指数年内的高点,其估值水平仍处低位。“DeepSeek行情下”整体也多在20-25倍。如几只科技龙头股,截至4月15日,阿里巴巴港股PE为16.2倍,腾讯控股为20.0倍,比亚迪为27.2,美团为23,2倍,仅小米集团43.7倍与中芯国际94.7倍明显高于整体估值。
而纳斯达克指数同期市盈率约37.0倍,“美股七姐妹”中亚马逊PE约32.6倍,苹果约31.6倍,英伟达约37.1倍,特斯拉约114倍。
因此,本轮港股回撤是“行情到头”还是“短期调整”?中国科技巨头何时能迎来估值切换?未来又能否达到美股相似的估值水平?围绕这些问题,36氪近期与中海沪港深基金经理姚炜进行了交流,以下为对话内容精编:
|36氪:开年以来港股恒生科技指数一路上涨,至2月底开始回调,您认为节后DeepSeek引发的科技股行情还将如何演绎?
姚炜:我们认为科技股可能呈现震荡向上的走势。DeepSeek引发科技股出现集体上涨,后面走势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分化,涨得多的会暂时震荡,涨得少的可能会存在补涨需求。再往后,可能要看基本面是否能够跟上或者有超预期的可能,如果基本面持续超预期,前期强势的个股可能会再度强势。
|36氪:在AI技术突破的背景下,可如何判断科技公司的基本面?
姚炜:我觉得核心还是看业绩。比如以互联网企业为例,公司收入通常来自电商业务、云业务等。假如后期AI赋能确实帮助了这家公司在电商会员数量、GMV或者云业务收入等实现了增长,相应的业绩有了提升,那么它的股价应该会有所反映。
|36氪:如何看待恒生科技当前的配置价值?
姚炜:恒生科技指数最近一个月回调很多,但我个人仍然看好,因为恒生科技里面AI应用类标的确实比较多。去年算力领域受益标的较多,后续我认为AI应用或会越来越重要。那么像恒生科技的成分股中,有游戏、广告、医疗、汽车、家电等个股,几乎涵盖了AI应用的各个细分领域。尤其是后续如果看AI应用的反应,我觉得恒生科技是比较好的配置方向。因为AI应用确实能为这类公司的产品带来赋能,提高效益,带动收入增长等,(这类公司)整体发展空间都将受益。
|36氪:现阶段再布局,港股市场有哪些机会值得关注?
姚炜:我们将港股市场分为两大类,一个大类是产业变革带来的机会,如科技股,另外一个大类是顺周期个股。科技股短期虽然涨幅较多,但后续如果AI带来基本面需求强劲,科技股仍然有上涨机会;而顺周期板块则要看整体宏观环境的变化,如果国内经济基本面能够好转,顺周期相关的板块也将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36氪:“科技牛市”论调下,您判断科技龙头公司估值切换的时间点可能在何时?持续周期将有多久?未来估值能否达到纳指的37倍水平或美股同行的水平?
姚炜:前几年,港股市场多数互联网公司估值确实受到压制,政策风险是一个核心因素。如游戏公司曾受到版号审批冻结等一类限制,而随着版号发布陆续恢复常态化,这类公司面临的政策环境好转,市场对于其受政策风险的态度也有转变,部分公司收入增速在去年已经出现拐点。这一条件下大家对估值的预期也会变得更高。
目前,我们认为随着恒生科技指数的上涨,内部的结构也将会轮动,高位的回调,低位的或存在补涨的机会。短期补涨的时间可以关注近期发布的年报情况,如果年报超预期,补涨的需求将更加急迫。至于补涨的时间和空间因人而异,仍主要看个股的业绩增长趋势,业绩能够持续高增长,港股的估值容忍度不比外部市场低。
|36氪:除年报、季报等之外,还可从哪些方面把握个股业绩情况?
姚炜:可以关注部分专家、机构跟踪发布的更高频的数据,如电商公司、云计算公司的DAU、MAU变化,或者游戏公司借助AI技术实现体验升级后,会员数、收入的变化等,都可能是估值变动的催化剂。
|36氪:除了政策转向、业绩改善之外,还有哪些条件可看作是恒生科技股有望迎来估值切换的积极信号?
姚炜:AI应用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因为AI技术确实对互联网企业一些产品的应用或体验带来改善,最终也会反映到业绩上。虽然要经历一个过程,但AI应用确实能对业务形成推动。
另外资金层面,此前南下资金已在抢筹。今年1-3月,南下资金净买入4300多亿港元,去年全年也才8000多亿港元。南下资金为什么买港股?这凸显了港股标的的稀缺性,因为确实现在港股的这种互联网企业在A股是没有的。然后其在估值层面也比较有优势,多个行业的A+H股在港股折价较为明显。所以南下资金加仓港股也对价值重估有明显帮助。
|36氪:南向资金加仓港股,外资也出现回流,但以短线灵活型资金为主,长线资金仍在观望。在什么条件下长线外资才会启动港股加仓?
姚炜:我们认为长线外资比较看重宏观基本面,外资只有在真正看到宏观基本面出现趋势性改善了,才会考虑重新配置。此外,地缘政治也是外资观察因素,地缘政治只有稳定了,外资才会加大回流。
从资金流向上来讲,今年流入港股的外资还是对冲基金为主。可能还是因为原来的顺周期标的较多,所以核心还得看整个经济的情况。因为宏观经济一方面会影响企业盈利,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汇率,如果经济好的话,人民币汇率还是有机会升值的。所以我认为宏观经济能否确实改善是核心因素。
|36氪:此前DeepSeek概念股已出现走势分化,港股市场中,硬科技及AI关联互联网公司领涨,生活服务类互联网公司则表现滞后。这是否显示着市场对科技不同板块的信心亦在分化?
姚炜:科技股内部本身也会有分化,不同类型的科技股有不同的股价驱动因素。硬科技及AI相关联互联网公司的科技属性更强,此轮上涨因AI而起,因此上涨较强也在情理之中,而生活服务类互联网公司的消费属性更强,这些公司的上涨可能更多是看当前的消费力度如何,因此表现相对弱势一些。
|36氪:在筛选标的的过程中,普通投资者可如何辨别哪些公司将真正受益于AI技术突破,哪些公司更偏向概念炒作?
姚炜:AI技术能否真正受益,要看这些公司是否因为AI带来了订单需求,同时观察这些订单需求和当前业务收入的占比水平。如果占比比较低,概念炒作的可能性更大。
|36氪:展望2025年,科技股的投资重点在哪里?主要的布局思路会是怎样的?
姚炜:展望2025年,科技股将是较重要的投资方向。我们认为AI需求是整个投资的主线驱动力。我们将持续关注:1、AI算力与大模型相关标的,如AI芯片、算力硬件服务商和大模型提供商等;2、AI应用相关企业。在应用的硬件端我们主要关注手机、眼镜、汽车和机器人四大方向。软件和服务端,我们关注教育、医疗、广告营销、电商、法律、游戏等众多领域。
|36氪:关注科技股投资,投资者在今年后续还可重点关注哪些事件或数据发布?
姚炜:我们认为后续可持续关注AI相关的进展,包括国内外大模型的演进、年报季大厂的资本开支和来自AI端的收入占比,AI硬件的推出以及更新迭代。
对于市场担心的地缘政治问题,美国“对等关税”在4月3日(北京时间)正式落地,但后续的影响,以及哪些行业会直接受到冲击,我认为还要再观察,因为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而且政策背后也有博弈目的,所以影响还不是特别清晰。
另外美联储这方面,我觉得还是关注它的货币宽松程度和降息节奏。目前市场对其降息的预期并不十分乐观,因为美国的通胀数据、就业数据时好时坏,所以市场分歧(对于降息)还是挺大的。尤其关税政策会不会加剧美国通胀,市场也有担忧。所以对于美联储今年到底是降(息)一次还是两次,我偏向谨慎。
不过目前利率水平还比较高,如果后面下调,对于恒生科技的表现还是有帮助的,因为港股的资金还是全球性的多,如果利率往下走,资金自然会选择收益更好的资产。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看法。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我们无意为交易各方提供承销服务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资质或牌照方可从事的服务。
关注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