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周双双
3月30日晚,在北京2025中国科幻大会科幻星球盛典•科幻影视项目推介会上,国内首部大型原创科幻IP网络电影《红土地》正式亮相。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该片将于4月中旬在爱奇艺平台上线,为广大科幻迷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红土地》改编自2019年华语科幻星云奖原石奖获奖作品——重庆作家萧星寒的同名中篇小说。影片将故事舞台设定在重庆红土地地铁站,以未来核战爆发后为背景,讲述了人类被迫转入地下生存,与遭受核辐射变异的怪兽以及基因变异产生的新生物种展开惊心动魄搏斗的故事。
作为重庆本土科幻作家,重庆市作协科幻文学创委会副主任萧星寒的作品里总是有着满满的重庆元素,无论是频繁出现的黄泥塝、鲤鱼池、红土地等地名,还是小说中那些典型的重庆“辣妹子”角色,都具有鲜明的重庆辨识度。
3月31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萧星寒谈到《红土地》的灵感来源。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他一直关注着重庆的建设和发展,“那是2018年的一天,我看到一篇关于红土地地铁站的报道,报道里提到红土地站最深处有94米,从地面到检票口,需连续搭乘8段扶梯,耗时8分钟,这种深度的地铁站,可以扛住核弹攻击。”萧星寒表示,自己一下就被击中了,心中暗自下了个决心,一定要为红土地地铁站写点故事。
而真正促使萧星寒动笔的,是2018年引发讨论的基因编辑事件,这给他带来了创作灵感,在小说中设想了“基因驱动技术”。
再加上萧星寒从小就对各种神奇的动物和植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对于裸鼹鼠这类在缺氧、黑暗、缺少粮食等情况下,都能生活的哺乳动物了解颇深。三个灵感来源合并在一起,《红土地》诞生:“千阳之战”突然爆发,幸存者聚集在红土地苟延残喘。没有现代技术的支撑,他们生活在黑暗、饥饿、缺氧等环境中,日子过得极为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有科学家提出,借助基因驱动技术,将人转化为裸鼹鼠,这样,即使生活在地下,日子也能过得更加舒适,甚至悠闲。同时,既然采用了裸鼹鼠的身体形态,那么他们也将采用裸鼹鼠的社会结构。但显而易见,这种做法会招致批评和反对。矛盾和族群分化由此产生……
“写作《红土地》那段时间,我处于一种特别的亢奋状态,每天凌晨三点钟开始写作,写到清晨六点,然后再去上班。”萧星寒表示,自己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部4万多字的中篇小说。
科幻本身追求陌生化与奇观性,但萧星寒的小说却多以身边的事物为灵感创作。对于这样的风格,萧星寒解释,他的所有科幻作品并不刻意追求隐蔽的寓意,他想要用那些熟悉的事物,给读者营造一种故事就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感,所以把将重庆元素写进科幻是自然而然的事。
当《流浪地球》和《三体》等科幻影视作品为中国科幻电影市场打开了新局面,观众对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品也始终充满期待。萧星寒坦言,自己创作时,没有想过《红土地》能被影视化改编,只是尽可能地将其写成一部“外行有热闹可看,内行有门道可看”的作品。“不过,也确实有很多读者留言反馈,我所创作的科幻小说作品读起来很有画面感,也许这也是作品得以被影视制作公司看中的原因。”萧星寒说。
对于即将上线播出的影片,萧星寒对影片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电影不仅深入探讨了基因科技等前沿科技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在拍摄过程中还大量运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使得影片具有强烈的科技感和独特的科幻审美内涵,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佳作。萧星寒同时也提到,尽管如今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科幻文学作品完成了影视化转化,但是科幻文学与影视产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还不够紧密,他期待着双方能早日达成强链接,协作共赢。
以《红土地》为开端,萧星寒以重庆地名为主题,已经完成了《黄泥塝》《鲤鱼池》《龙头寺》4部作品。萧星寒透露,计划在2025年将这4部作品以《异重庆四重奏》为名,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