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明前后 种瓜点豆 探寻老课本里的春耕趣事|网络中国节·清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1:32:00    

3月27日,记者来到南阳皇粮国税博物馆,发现这里珍藏的文献资料宛如历史的使者,向我们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该馆馆长谢总喆对馆内的每一件藏品都如数家珍,他的讲解仿佛有一种魔力,能让那些尘封的文献资料瞬间鲜活起来。在他的引领下,我们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农事探寻之旅,通过馆藏的老课本,去感受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一传统农事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意义。


种瓜点豆的生动画面

民谚有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气温回暖,雨量充沛,正是春耕春种的黄金时期。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这个时节视为安排农事活动的最佳时机,栽花、种树、种瓜点豆,一片繁忙景象。而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老课本,就为我们展现了前人在清明前后种植瓜豆的生动画面。

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初等小学常识课本第二册第二十二课课文题目是《学种瓜》。“春和学种瓜,种北瓜、种南瓜。爸爸妈妈,见了笑哈哈。”这简单而又朗朗上口的文字,如同一首欢快的歌谣,描绘出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在春天里学习种瓜的场景。

在过去,“瓜菜半年粮”的说法广为流传。瓜菜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粮食短缺的压力。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都能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春和学会种瓜,不仅是一项生活技能的学习,更是为家庭的食物储备贡献了一份力量。所以,当爸爸妈妈看到他种瓜的模样有模有样时,不禁喜笑颜开。课文所配的插图,以实写意,生动地展现了春天里春和种植南瓜、北瓜的劳动场面,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浓浓的春意和劳动的喜悦。

课本中的第二十三课《种什么得什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上什么收什么。”春耕时节,遵循农时是获得丰收的关键。只有不误农时,精心耕种,才能在秋天收获累累硕果。反之,如果错过了农时,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可能一事无成。

这篇课文不仅是在教导孩子们农事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人生哲理: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就像在学习和生活中,只有不断努力,积极进取,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它激励着少年儿童在成长的道路上,要脚踏实地,勇于付出,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清明时节 瓜类作物快速生长

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初等小学常识课本第四册第三十二课《瓜》,详细介绍了瓜的种植和食用方法。“瓜是春天时候下种,生出茎来,就成了蔓,越拉越长。蔓的梢头,又开黄花,花落了就结下瓜。种类很多,有南瓜、西瓜、冬瓜、王瓜、丝瓜等。”课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瓜的生长过程。

在食用方法上,不同的瓜有着各自的特点。西瓜可以生吃瓤,解暑清热;王瓜可以生吃外皮;南瓜、冬瓜则可以炒熟吃;还有些瓜可以腌着吃。这些丰富多样的食用方法,反映了前人对瓜类的充分利用和充满智慧的饮食文化。

谢总喆认为,这里提到的“王瓜”,其实就是黄瓜的别名。黄瓜原产于西域,在汉武帝时期由张骞带回中原种植。经过多年的驯化和培育,黄瓜逐渐成为南北普遍栽培的蔬菜。它风味独特、质地脆嫩、营养丰富,无论是鲜食、熟食还是腌制,都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这个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时节,气温升高了,雨水也丰富了,这对植物是极为有利的。除了瓜类,前人在清明前后还种植了许多豆类。刀豆是一种外形独特的豆类,它长得很像水果刀。刀豆一般做成咸菜吃,口感爽脆,非常下饭。如果鲜吃,需要先用盐水煮熟,再换清水煮,才能食用。豇豆,又称长豆角、带豆等,是夏季常见的豆类蔬菜。它产量高,吃法多样,可以鲜吃、晒干吃,也可以做成酸豆角,每一种吃法都别具风味。

清明时节是种植瓜类、豆类以及各种蔬菜生长的黄金时期。把握好这个时机,及时种植,辛勤劳作,就能收获丰富的果实,享受不同果蔬带来的品质生活。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这些老课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前人农事生活的窗口,让我们在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汲取到了大自然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全媒体记者 王渊博 文/图)

编辑:王冕 初审:赵林蔚 终审: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