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今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46.8%。随着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聊天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大语言模型接入语音助手成为各大电子设备生产商的共同选择。但2024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仅有10%的老年人很好地了解如何使用相应功能。当智能语音助手深度嵌入家电、医疗、金融等民生领域,老年群体不仅面临具体的操作障碍,而且面临一定的技术认知剥夺风险。多路径推动老年人融入人工智能(AI)时代,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待解的课题。
从物理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指纹磨损、虹膜浑浊等生理特征变化,可能会导致身份认证失败。现有AI模型训练数据多基于青年群体,老年生物特征样本不足。部分老年人存在视力、听力等身体机能方面的问题,在进行人脸识别认证操作时存在一定困难。语音交互中的方言识别率不足,也导致部分老年人在与AI客服进行沟通时遇到障碍。
从认知角度看,生成式AI依赖自然语言指令,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多数老年人不善于下达这种语言指令。AI生成内容相对冗长或包含专业术语,需用户自行删减或追问细化,这对缺乏操作技巧的部分老年人来说是一个挑战。更重要的是,算法推荐会导致老年人的“数字迷失”。AI时代网络环境复杂,大量的虚假新闻、诈骗信息、广告等内容充斥其中,老年人往往难以分辨信息的真实性。
从制度角度看,随着公共服务日益AI化,线下服务逐渐削减,若缺乏适老化政策的弥补和制衡,“技术赋能”很可能异化为“技术弃老”。例如,相关调研数据显示,三甲医院窗口多数被自助机所取代,而很多老年人并不会使用扫码挂号;金融机构普遍推行的智能化、数字化金融服务与老年人的传统使用习惯大相径庭,也会让老年人产生明显的无助感。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的群体。在AI技术狂飙突进的今天,推动老年人融入AI时代,应在适老化方面有更多行动。
技术适老是推动老年人融入AI时代的关键一环。例如,部分智能手机设置的“银发模式”跳出单一感官优化的传统思路,根据触感锚定操作安全、语音弥合表达鸿沟、视觉重建信息秩序的三维融合,重构老年人数字生活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智能监护和数字陪伴在打造适老AI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有行动障碍或发生跌倒事故风险较大的老年人而言,通过穿戴智能预警设备等产品,可以减少跌倒风险。当老年人无人看护时,智能设备可自动监测到报警需求,进而帮助拨通紧急救助电话。在强调情绪价值的当下,数字陪伴或为老年人提供情绪疏导和情感慰藉。
代际协同也在适老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比如,可通过全民参与的“反哺工程”,助力老年人融入AI时代。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率先启动“数字伙伴随身陪”场景建设工作,通过一对一答疑帮办、面对面贴心指导,联合“家门口的会客厅”、社区共建单位资源等,消除数字服务“使用沟”、数字技能“知识沟”、数字产品“接入沟”。家庭支持尤为重要,比如,孙辈为祖辈精心制作和细致讲解AI使用手册,能显著提升老年人对AI产品的使用意愿。
未来,还可从多个方面共同推动老年人融入AI时代。在技术设计伦理层面,企业可开发“银发测试员”岗位,强制使用适老化标准,打造包容性强的交互设计。在完善政策制度层面,可探索设立“AI适老化改造补贴基金”,规定公共服务必须保留线下渠道,实行服务双轨制。在社会协同构建层面,可引入科技公司参与社区数字基建,对社区志愿者和家庭成员进行适老化培训。同时,激活老年群体的内生力量,提高老年人对AI产品的接受度和使用熟练度。在重塑人文关怀层面,要避免将技术能力等同于社会价值,尊重老年人非数字化生活方式的选择权,弘扬“数字包容”的理念,进而在全社会形成“技术发展不应以牺牲弱势群体利益为代价”的广泛共识。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文: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党委副书记 杨飞龙
编辑:管仲瑶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Q3GXEDS】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