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8月26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实习生 元翔宇)8月26日下午,记者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以下简称“八办”)了解到,由甘肃省档案馆、兰州市文旅局主办,“八办”承办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国际交通线主题展览》,自8月1日启幕以来热度不减。作为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联合推介的80项主题陈列展览之一,该展览已接待参观人数达6.2万余人次。
据了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沿海主要港口相继被日军占领或封锁,东部国际通道基本断绝,滇越铁路、滇缅公路等也相继中断,中国获得国际援助变得异常困难。在此背景下,中国与苏联合作,共同开辟了西北国际交通线,以确保战略物资能够顺利运抵中国战场。1937年至1945年间,这条通道累计转运援华物资约5万吨,运送人员近万人次,被誉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西北国际交通线被称为“中国境内延伸距离最长、运行时间最长,也是最安全的国际交通线”,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成为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生命线”。它不仅加强了中国与苏联及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力量的联系,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次展览通过档案、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手段,首次全景呈现这条生命线的历史细节与时代价值。
展览位于“八办”地下展厅,内容包括《连点成线——八路军办事处的建立与发展》《先行后建——甘新公路干线的建设与拓展》《军民合体——中苏空中航线的维护与改善》《情报联络——无线通讯系统的设置与演变》《得天独厚——西北国际通道的作用与贡献》等七个部分,布展面积470平方米,展出文物32件,仿制品30件,系统梳理了全民族抗战时期西北国际交通线的历史脉络,让观众深刻认识其作为抗战生命线的关键作用,铭记中国军民在艰苦环境下坚持抗战的奋斗历程。
“这条横贯戈壁雪山间的交通动脉,曾承载着汽油、弹药、火炮、药品、通讯器材等战略物资穿越风雪、支援前线。抚今追昔,这条闪耀着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光辉的红色大通道,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意义,继续引领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在合作共赢的道路上,携手走向和平、发展、合作、共同繁荣的美好明天。”甘肃省档案馆副馆长李海洋曾在开展仪式上如是说。
“原来课本里一句话的‘西北国际交通线’,背后竟有这么多惊心动魄的细节。”一位参观展览的学生说,“通过展览,我突然意识到: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是先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屏障,把危险挡在国门之外。”
“八办”纪念馆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常静介绍,纪念馆还策划了形式不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重大历史节点红色巡展活动,内容涵盖流动展览与PPT主题课堂。纪念馆制作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国际交通线》《民族脊梁——甘肃抗战人物展》《兰州“八办”推动各民族团结抗战》和《抗战烽火中的少年儿童》等四套流动展览,推出“抗战中的甘肃”系列课件、红色故事会、红色情景剧演绎等多项系列活动,还特别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引进《永恒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文献展》和《人类的浩劫:1937南京大屠杀》两套展览,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抗战历史的沉重与伟大。
据悉,巡展活动将持续至今年12月31日,并在多个重大历史节点、不同地点开展系列活动,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