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浅尝
《我的沉默 震耳欲聋》是一本评述结合的传记,以鲁迅为中心,以详实的材料和贴切的语言讲述了鲁迅和同时代十四位先生交往的故事,也从同时代先生们的视角解读了鲁迅。
封面
作者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师张守涛,也是一位研究鲁迅的文史作家。书名采用“对顶”修辞手法,通过词义相互冲突的词语组合,产生引人注目的效果。作家岳南评价这本书是《觉醒年代》续篇,《南渡北归》前传。读这本书,可以从头到尾翻阅,也可以选择其中感兴趣的章节观看。
百年前,城头变幻大王旗,黑夜依旧,令人绝望,这是“我的沉默”的社会原因。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知识分子以批判传统文化,倡导民主和科学为核心,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呐喊。
周树人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感到孤独和痛苦,梦醒后无路可以走。1916年8月,钱玄同邀请周树人做点文章,陈独秀催他做小说,周树人从沉默中醒悟,加盟《新青年》,以鲁迅为笔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鲁迅战斗对象主要有三类:一是具体的不平事;二是具体的论敌,为公仇而战,如批判章士钊代表的旧文化旧传统,批评顾颉刚所谓“理性中立客观”的立场,痛斥梁实秋闭门自娱自乐不关心社会的行为;三是国民劣根性、社会黑暗和恶劣的传统。
根据和鲁迅交往的情况,可以把同时代先生归为两大类,一类是鲁迅的朋友,如催促他做小说最着力的陈独秀,不可多得的好战友李大钊,聘鲁迅为本校教师的蔡元培等;另一类是鲁迅的论敌,如资本家的走狗梁实秋,相得复疏离的林语堂等。我读下来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和许寿裳、梁实秋的交往故事。
鲁迅和许寿裳的交往是最长情的“面包皮”情谊。他俩在日本东京留学期间同吃同住。许寿裳吃面包不喜欢吃面包皮,常将面包皮撕掉。鲁迅见了觉得浪费,便说自己喜欢吃面包皮,后来许寿裳总是把面包皮撕给鲁迅吃。许寿裳一直在生活中关照鲁迅,向蔡元培推荐鲁迅到教育部任职,邀请鲁迅到女师大兼职。鲁迅与周作人闹翻后,许寿裳借钱给鲁迅买房子。鲁迅评价许寿裳:对于我的行动,尽管未必一起去做,但总是无条件地承认我所做的都对。许广平评价许寿裳:许先生不但当我是他的学生,更兼待我像他的子侄。鲁迅先生逝世之后……助我的,只有他一位长者。鲁迅和许寿裳的交往之情始于面包皮,最终成为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知己。
鲁迅和梁实秋的交往是最持久的“不同观点”的论战。他俩的论战持续了整整八年,内容涉及文学、教育、人性、阶级性、翻译理念、文艺政策等方面,堪称我国近代史上第一论战。梁实秋批评鲁迅“当过了几回乏牛”。鲁迅批判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两人来来回回,写出了百来篇论战文章。他们代表了中国文人的两种情怀:一种是赏花赏月赏秋香自娱自乐独善其身的文艺情怀;一种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济世情怀。他们之间的论战无关人品,只是各自秉持的观点不同。
这本书介绍的每一位先生都可以单独成为一本大书。作者对鲁迅等先生做出了清晰的对照和详细的解读,有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感悟。我从中获益颇多。
一是朋友之间“同声相应”的相处之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交朋友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鲁迅和林语堂原来是朋友,因为“南云楼”聚餐,一时误解,从此决裂;鲁迅和高长虹原来亦师亦友,后来因为一首诗的隔阂,背道而驰。只有许寿裳和鲁迅成为最长情的挚友。许寿裳说:“我和鲁迅生平有三十五年的友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相关怀,不异于骨肉。”许广平感叹他们的友谊是“求之古人,亦不多遇”。
二是评价一个人“总须持平”的方法。作为一个人,肯定有优点,也会有缺点。即使是鲁迅,也会存在敏感、多疑和迁怒的性格缺点。即使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引得鲁迅痛骂为“落水狗”的章士钊,也会为国家统一,民族振兴,朋友安危做出自己的努力。评价一个人既要听他怎么说,也要看他怎么做,既要看他一时行为,也要看他一世作为。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
三是文艺沟通是最平整的道路。百年前,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文化自信和开放融合,至今仍像灯火一样照亮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文化冲突等新挑战,需要克服极端化、功利化倾向,继承他们保持独立思考,坚守社会责任,在传统和现代、本土和全球的张力中寻找平衡和共识。未来已来,文艺不会停滞,它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有人坚持用传统纸笔,有人拥抱人工智能写作。不管怎样,都会归结到鲁迅的这句话:“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整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
今天是技术革命带动文艺跨界发展的时代,面对价值多元、效率至上的现实世界,读书是应对喧嚣,保持心静的一种文艺方法,它会在沉默中酝酿振聋发聩的声响。愿读书人相互关心,用文艺来沟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