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常住人口增量全国第一!贵阳凭什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11:15:00    

贵州日报

人口增量第一!贵阳凭什么?

日前,贵阳发布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常住人口增加19.96万人。这一亮眼数字超越深圳、成都、西安、杭州等城市,暂居全国第一。

数据显示,2015年贵阳市常住人口为462.18万人,2024年达660.25万人,这意味着,过去十年贵阳保持了每年平均近20万的常住人口增量。

人口增长是一座城市发展活力的“晴雨表”。贵阳这一表现令人意外,在网上引发热议:为什么是这座西部城市、贵阳凭什么……为此,本报记者采访多个部门,了解这背后的推动力。

202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强省会”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贵阳贵安抢抓机遇,坚持规划为先、功能为重、产业为要、民生为本,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人口“双向奔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在我国主要城市人口增速显著放缓的形势下,贵阳以“低成本”撬动人口“高增长”,无疑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以人为本的宜居之城

地处北纬26度,平均海拔1100米,夏季平均气温22.3℃,相对湿度76%至79%,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1万多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就了贵阳“避暑之都”的美誉。

“贵阳人口‘逆袭’上扬,是生态优势和城市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周文认为,贵阳久久为功提升城市品质,实施系列惠民措施,让群众可感可及,进而体现在人口增长上。

构筑和谐宜居美好城市——2021年以来,贵阳贵安启动“一圈两场三改”建设,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关键民生领域,建设140个“15分钟生活圈”,229个停车场项目和136个农超市场。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面目一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生活圈’里啥都有,家门口专业的托育服务方便又省心。”

在观山湖区宇虹社区,年轻宝妈梁田田每天将两岁的孩子送到社区儿童之家“豌豆家”,便可安心上班。“这里医、养、教、保样样齐全,为社区600多个家庭减轻带娃压力。”

4月7日,贵阳市南明区第八实验幼儿园保健医生正在指导小朋友们如何正确刷牙。赵松 摄

年轻人带娃的“松弛感”背后是加大力度为生育减负,如今,贵阳贵安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个以上。2023年,贵阳人口出生率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个千分点。

构建养老托育服务保障体系——贵阳贵安先后出台《贵阳市城镇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管理规定》《贵阳贵安婴幼儿照护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措施,不断健全“一老一小”政策体系,行业标准、配套设施逐步完善,2024年,新增和改造18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一老一小’等民生保障上,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注重环境留人,是贵阳人气走高的重要动因。”贵阳市卫健局人口与家庭处处长李永宏说。

以才为先的年轻之城

另一组数据,同样令人瞩目——2024年13.06万名高校毕业生选择留筑,贵阳贵安引进各类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3120人,新增产业人才5.46万人,人才总量达151.5万人,连续三年新增人才11万人以上,人才已成为贵阳人口增长的“主力军”。

“入住贵阳为各类人才提供的‘筑巢公寓’后,管家随即为我申请租房补贴,都不用我操心。”高校毕业生伍家加“丝滑”入住人才公寓,足见贵阳对人才的重视。

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兴市”战略,贵阳贵安全力打造“筑才”品牌、实施人才行动、搭建人才平台、优化人才政策、健全人才机制,加快建设区域人才集聚高地,城市人才吸引力、承载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实现人口增长和人才集聚的同步提升‌。聚焦“卡、钱、户、房、岗”五大要素,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制定出台人才新政23条。

贵阳贵安“人才日”赴外引才系列活动天津大学活动现场

“贵阳实行‘零门槛’落户,并在全国率先推出户籍窗口7×24小时办理服务,相关人才享受租房、创业、购房等补贴。”贵阳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李达锋介绍,2024年,贵阳贵安由市领导领衔包保,到80余所高校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并通过“筑人才”APP等,将19.72万个优质岗位推送给各类人才。

源源不断将岗位“送上门”贵阳贵安底气何在?

底气在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快构建——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贵阳贵安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健康医药、生态特色食品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蓬勃兴起,数字经济不断壮大,“中国数谷”名片越发响亮。2024年,贵阳生产总值达5777.41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占我省GDP比重达25.5%。而在2021年,贵阳GDP为4711.04亿元,占到全省的比重为24.1%。

底气在于优化营商环境“筑巢引凤”——

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处处长李燕表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贵阳贵安积极开展帮助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找订单、增融资、降成本、强基础、提干劲“五帮”专项行动,持续优化“一日办”“一周办”“一月办”政务服务,简化外国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2020年3月底,贵阳贵安实有经营主体57.55万户;到2025年3月底,贵阳贵安实有经营主体108.7万户,与2020年相比增长88.87%。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2024年9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发布《2024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显示,贵阳入选2024年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双“50强”榜单。

以文为魂的“留量”之城

在贵阳一家银行上班的高菊至今无法忘怀2023年的夏天。

彼时,还在新疆念大学的她受邀到贵阳旅游,短暂的旅程让她领略到“爽爽贵阳”的独特魅力。“路边音乐会热闹非凡,青云市集火树银花,还有各种美食,这些都让我印象深刻。”

尽管家在云南,2024年,当高菊在招聘会上得知有贵阳的工作岗位,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报名。

“有人被爆火的越界影城留了三天,我却被贵阳留了下来。”高菊戏剧般的“留筑”经历,折射出贵阳文旅在人口增长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贵阳贵安做好爽身、爽心、爽眼、爽口、爽购、爽游的“六爽”文章,新场景、新玩法、新业态不断涌现,路边音乐会、越界影城等“火爆出圈”,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名城加快迈进。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贵阳贵安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群众文化、历史文化等历久弥新,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避暑之都、生态之城、中国数谷、心学高地等城市名片声名远播。2024年,贵阳接待旅游总人数16941.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1%。

“我对阳明文化一直很感兴趣,来贵阳旅游时在这里买了房,退休后我就常住这里。”在北京人孙朝英看来,贵阳拥有“内畅外联”的城市交通体系,长期居住并没有落差感。

“何必去远方,美景就在身旁。只要选择贵阳,贵阳就会成为你圆梦的地方。”云贵高原上的明珠贵阳,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目前,贵阳已连续四年实现净增人口10万人以上。这座西部城市正争取到2035年人口达800万至1000万人,建成千万人口特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