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银川绽放生物多样之美 让文旅“家底”更丰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10:23:00    

黄河里的鸟儿。

贺兰山岩羊。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如今,银川正以生态为底色,打造别具一格的文旅新名片,让游客在感受塞上风光的同时,领略生物多样性之美。近年来,贺兰山上的珍稀动植物不断被发现,黄河湿地的候鸟群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这些生态保护成果,已成为我市开展观鸟研学、生态徒步等特色文旅项目得天独厚的资源。

雪豹回归 贺兰山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贺兰山,这座横亘在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的山脉,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里保存着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罕见的森林生态系统,守护着一方的生态安全。多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贺兰山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曾经活跃在此的雪豹也一度销声匿迹。

2017年,贺兰山生态保卫战正式打响。银川市先后完成了保护区内169处人类活动点的综合治理,83处矿业权全部退出,53处工矿、农林牧、旅游等设施全部拆除,对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132平方公里范围的煤矿、渣堆、非煤矿山及煤炭集中加工区等进行整治。清退厂矿、恢复地貌、封育保育、生态修复……一系列举措让贺兰山重披“绿装”,岩羊、马鹿等野生动物重回山林,也为雪豹的回归创造了条件。

2020年9月,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在贺兰山利用红外相机记录到雪豹活动影像,至此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的雪豹重现贺兰山。

为促进形成较为稳定健康的雪豹种群,对岩羊种群优化调控,维护贺兰山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自2021年起,宁夏先后从内蒙古、甘肃、西藏引入4只雪豹,在贺兰山实施迁地保护。监测数据显示,贺兰山现有5只雪豹,健康状况良好,在野外活动正常。通过该项研究和实践,逐步实现雪豹种群自然繁衍生存,构建起贺兰山完整生物链,保障生物种群稳定健康,打通了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等雪豹栖息地间生态廊道,促进我国雪豹种群及栖息地发展壮大,实现其区域性生存和健康繁衍,保障生物种群健康稳定。

在雪豹回归的同时,贺兰山的珍稀树种和特有物种也不断进入大众视野。贺兰山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许多珍贵的植物品种。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一些曾经鲜为人知的珍稀树种逐渐被发现。在贺兰山深处,科研人员发现了多种新记录物种,如小粒薹草、辐状肋柱花、阿尔巴斯针茅、诺尔公黄芪、纤弱薹草等,这些植物不仅丰富了贺兰山的生物多样性,也为生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成群的赤麻鸭。

遗鸥安家 湿地成为鸟类的天堂

每年4月初至8月下旬,灵武市白土岗乡海子井村的海子井湿地公园,都会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遗鸥。作为世界濒危物种,遗鸥对栖息地要求极为苛刻,繁殖期只愿在湖心岛筑巢,依赖咸水湖中的摇蚊幼虫等食物生存。而海子井湿地独特的咸苦水质与荒漠湖泊环境,恰好契合了它们的生存需求。

曾经,海子井湿地是一片天然废弃盐田和洼地。为破解矿区矿井水外排与存储地少的突出矛盾,灵武市以这里为基础,实施马家滩矿区矿井水南湖工程,承接煤矿外排矿井水,形成了水域面积2万多亩的湿地。随着湿地的形成,周边生态环境逐年向好。2016年,科研人员首次发现遗鸥在此安家。

为了给遗鸥创造更好的栖息环境,海子井湿地公园做了许多努力。海子井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每天都要对排放的矿井水进行水质、水位监测,确保湖心岛距离水面的高度适中;我们还在公园周边安装了15个监控设备,对遗鸥栖息繁殖活动进行定期监测;10名巡护员每日巡逻;通过修复坝体,我们种植24万余平方米刺槐等耐旱植物,并联合宁夏大学定期开展生态研究。”

如今,这片湿地不仅是遗鸥的家园,还监测到黑翅长脚鹬、黑颈䴙䴘、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遗鸥的数量也从起初发现的800只增加到了可观测3000只以上的成体遗鸥。公园内记录到维管束植物30科64属74种,野生脊椎动物4纲19目30科60种,分布鸟类13目21科45种,占宁夏已知鸟类总种数的14.1%。骨顶鸡、绿头鸭、赤麻鸭数量可观,花背蟾蜍、草原沙蜥等物种数量也逐年增加,荒漠与水域交织的生态系统愈发完善。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重要的迁徙路线,银川湿地每年都会迎来大量候鸟停歇、栖息。目前,银川湿地野生鸟类有242种,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鹳、中华秋沙鸭、遗鸥、金雕等9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白琵鹭、小天鹅等20种,自治区级保护动物24种。湿地野生鸟类较2017年增加卷羽鹈鹕、遗鸥、黄嘴白鹭3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近几年,在黄河岸边的广阔水域能看到的野生鸟类数量明显增加,一些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种类、种群也显著提高,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

贺兰山里的马鹿。

多方努力 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

银川生物多样性的不断丰富,离不开多方的共同努力。

在政策层面,银川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生态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大了对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同时,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恢复。例如,在贺兰山生态修复过程中,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措施,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科研人员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开展科学考察、监测研究,深入了解银川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变化趋势,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环保工作者们日复一日地坚守在保护一线。他们巡逻在山林、湿地,守护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在灵武马家滩南湖湿地公园,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对湿地进行巡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鸟类栖息的问题。在贺兰山,护林员们穿梭在山林间,保护着这片珍贵的生态区域。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来。志愿者们组织开展观鸟活动、环保公益讲座,向市民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一些市民还自发地参与到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活动中,用实际行动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1983年,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成立初期,受植被稀疏、非法捕猎等因素影响,贺兰山岩羊种群数量不足2000只。”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科普专员宁晋介绍,2017年贺兰山全面启动生态整治修复后,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5563.03万立方米,固土132.36万吨,释放氧气9.44万吨,在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如今,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岩羊数量已增至4万多只,成为世界岩羊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马鹿数量也从2002年的1000头增长至3000多头。

银川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为本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同时,这些生态成果正转化为文旅发展的独特资源,生态研学游、湿地观鸟季等特色文旅活动吸引八方游客,以生态为底色的文旅品牌持续擦亮。依托生物多样性打造的沉浸式科普体验、乡村生态游等项目,既丰富了游客的出行选择,也带动了文旅产业的创新升级。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鲍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