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手工缝制近万个,每年端午忙飞起的“香囊奶奶”如今要歇一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07:2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力 通讯员 章洁

在信息奔涌、媒体变革的当下,为秉承开门办端开门办报理念,响应大兴调查研究、提倡“短实新”文风活动,潮新闻·钱江晚报即日起开启“我来社区串个门”基层蹲点新闻行动。

我们的记者编辑将带着真诚的心,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倾听百姓最真实的声音,感知群众最细腻的情感,触摸时代最鲜活的脉搏;在面对面的蹲点交流中,挖掘沾着泥土芬芳、冒着生活热气的身边故事。

继昨天首期跟着我的同事谢春晖寻找充值2万请人理发的“李老板”后,第二期“串门”走进杭州西湖区古荡街道嘉荷社区。

5月19日,我去嘉荷社区会一位80岁的老朋友。

她叫翁文英,更多人喊她“香囊奶奶”。

香囊奶奶多有出名?

走到社区门口随便问一声,一般人都会知道。

这一天,她带着一个“百宝箱”来社区教居民朋友手作香囊。袋子里,各色丝线、钩针、亮珠以及专门配的香料哗啦啦摆在桌子上。

方力 摄

翁奶奶是老杭州,做香囊全凭一根绣花针。找一些传统图案的布,棉花粘上中草药粉填塞进去,再一针一线缝制。

30年了,她亲手缝制了总有上万个香囊。无论手法还是样式,基本没变,就是老底子那个味道。

往年这个时候,她都要忙到飞起,飞针走线孜孜不倦赶制香囊。

她笑,以前最多要做三千多个呢,辛苦并快乐着。现在年纪大了,有点吃不消,就给微信里的老顾客做一做。

话虽如此,翁文英埋头缝制香囊,那个专注的眼神,灵巧的手法,社区几个年轻姑娘儿都说比不过。

方力 摄

她用的最小绣花针只有三四厘米长,针鼻儿很小,年轻人都费劲,她却能一下穿进去。接着包香粉、钩线、压实、串珠,用不了几分钟,一个经典的鸡心粽子香囊就做好了。“这里针脚要均匀一点。”她边做边耐心地教年轻人,气氛很轻松。

奶奶小时候过端午,老底子会给伢儿戴香囊,再小一点的伢儿就拿别针别着,有辟邪驱蚊的意思。那种香气,习惯了几十年,一闻到就安心。

翁文英做香囊的手艺来自外婆,香囊里面的香料方子也是在中药房做过伙计的外公传下来的,由山奈、丁香等7种中药材研磨成粉。

几个年轻姑娘都惊呼起来,捧着香包闻了又闻,怪不得这个香气那么独特,和外面卖的都不一样。

方力 摄

翁奶奶以前在一家丝绸厂做行政。1990年样子,她看到小区门口有人卖香囊,一抢而空,觉得自己也能做啊。第二年她也做了香囊拿去卖,也是一抢而空。这一做就是30年。

和超市里一年四季都买得到的香囊不同,翁文英做的香囊,全部是老底子的手工和味道。

后面快递方便起来,不仅是杭州的,连天津都有订单,奶奶手机里的老顾客越来越多。

有个大学老师每一年端午都要订做一些香囊,送给学生、朋友们。

翁文英没有特意收徒弟,主要没精力。耳濡目染下,她的女儿、媳妇也都学会做了。平日只要有人问她,她都会手把手教。

方力 摄

奶奶说,香囊寓意着祝福和爱心,手作的一针一线里,包裹着的是深深情意。如果亲手做一个香囊送给重要的人,意义非凡。

香囊可以放在衣柜里、车里、包包上,香气馥郁,可以一直沁到人心里。就像过去那些岁月都带着香气。

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份传统节日的味道依旧迷人。

记者手记

香囊奶奶和“蛮好的人生”

做香囊的时间,翁文英的嘴角都带着笑意。展示成品时,她和年轻姑娘们一样笑得像花一样。

她说,我这一辈子都很开朗的。年轻辰光做香囊挣点钱开心的,现在当休闲做做也很快乐。有一个爱好和手艺傍身蛮好的。

就像夏天会想念白兰花,每到端午,想念香囊奶奶好像也成了一种习惯。

可能这是记者这份职业带给我的获得感。

我们总能因为采访认识很多很多人,在采访的过程中又和很多人处成了朋友。

从她们身上,我时不时可以获得某种力量。

看着几个年轻人如获至宝的样子,香囊奶奶成就感满满。

收拾好工具材料,她径直去社区边上的老年食堂打了一份肉丸子,她说中午再炒一只新鲜蔬菜就够了。

她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都争气,没怎么操过心。

儿女孝顺,有喜欢的事做,有悠闲的时光,这是香囊奶奶理解的“蛮好的人生”。

豁达知足,珍惜拥有,感谢我的老朋友教会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