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湖北宜昌:千年文明滋养城市烟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1 06:59:00    

清晨,阳光穿过湖北宜昌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梧桐叶,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光影。“你看这砖雕的花纹、木窗的样式,既有老宜昌的烟火气,又藏着当年开埠的故事,比看说明书生动多了!”武汉游客陈亮举着相机,对着一栋融合了中西风格的老建筑拍个不停。不远处,几位老人坐在改造后的满意楼下喝茶聊天,复古建筑与现代咖啡馆的霓虹招牌相映成趣。

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1877年,见证了宜昌商业发展的历史变迁。2021年初,宜昌市启动二马路城市更新工程,经过4年打磨,今年初,这条百年老街区以全新的面貌开街,成为市民游客的打卡地。

宜昌的历史纵深,远不止二马路的百年风云。这片土地上,巴人在此筑城立寨,楚国在此设郡治邦。屈原行吟泽畔留下《离骚》绝唱,王昭君出塞传下千古佳话……宜昌的历史,是山水孕育的文明,也是南北交融的见证。屈原故里、昭君村、关陵等文化地标,串联起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长卷。正是这份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城市发展注入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为扎实推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宜昌市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编制完成《宜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宜昌段建设保护规划》,并通过专家技术审查。全市7个历史文化街区、2个历史文化名镇、23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全面制定,划定公布第八批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形成全方位保护格局。开展历史建筑确定挂牌“百日行动”,新增公布历史建筑288处。全市3244处不可移动文物、559处历史建筑、7处历史文化街区、2座历史文化名镇、23处传统村落,全部形成数字化档案。

宜昌还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让历史在当代“活”起来。

“为了让老房子有新玩法,我们首先保留了老建筑特色,加入荆楚文化元素和非遗展示;其次是引进咖啡馆、酒吧、本地美食等特色小店聚集人气,让逛街更有趣;最重要的是,我们会定期组织手工课、主题聚会等活动,让来到这里的市民游客体验感更佳。”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运营主理人邓丁松说,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先后创建了读书社群、运动社群、宠物社群,她说,“这些社群的黏度让市民、游客聚集在二马路,从而让二马路越来越有活力”。

目前,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已有超过八成的商业体入驻。今年春节、“五一”假期,街区推出非遗展演、国风市集等系列活动,吸引游客均超过10万人次。宜昌市民黎叶晨说:“走进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能感受到一种松弛感,经常可以待一个下午。”

“保护不是把历史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成为滋养生活的养分。”宜昌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城市更新科科长南希说,通过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不仅修复了建筑,更留住了老邻里、老手艺,让城市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系列组合拳让宜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成效。2024年底,宜昌市成功创建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同时,历史文化传承与文明城市创建,在宜昌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古街改造同步增设无障碍设施,让老建筑更“贴心”;非遗展演中融入“垃圾分类”“文明旅游”等公益宣传,让传统与现代对话;屈原的“上下而求索”精神被纳入校园德育课程,昭君的“和亲大义”转化为志愿服务的暖流……

历史文化是文明的根,文明城市是根上长出的新枝。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宜昌连续五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正是二者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从二马路的晨雾到长江夜游的灯火,从屈原祠的吟诵到非遗工坊的巧匠,宜昌用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守护着文明的火种。这座新晋的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正以文化为笔、以文明为墨,在峡江两岸续写新的时代篇章。(经济日报记者 董庆森)